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政务动态

赣州文物“四普”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41处

访问量:发布时间:2024-08-20 09:35来源:赣南日报字号: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断深入,赣州各地已全面进入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实地开展文物调查。截至8月8日,全市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418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41处。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掌握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用3至4年时间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情况,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总目录,为系统摸清我国文物资源家底、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据介绍,赣州市现已组建普查工作队伍32支,队员204人。近来持续高温、烈日当头,但是各地普查队员们依然不畏困难,用坚守和汗水把文物“四普”的报告书写在赣南的山野间。

  本次普查使用北斗定位仪智能手持采集终端、无人机、RTK、摄影机等设备对文物本体及周围环境进行多角度测量和记录。各普查队严格按照普查登记著录说明和技术标准执行文物普查登记的各项信息采集工作,通过查阅地方志书等文献资料,以及线索收集,不断发现新的不可移动文物。

  截至发稿时,赣州市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41处,分布为:南康区14处,石城县11处,信丰县6处,赣县区5处,会昌县2处,寻乌县、全南县、定南县各1处。新发现文物以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为主,年代多为清代和20世纪30年代左右。其中,还有多处红色旧址。

  祠堂古建存风流

  祠堂是我国儒家文化的象征之一,宗祠制度由来已久,源自周代。宋代以后,祠堂逐渐走向民间,提倡建立家族祠堂,用于记录家族传统与兴衰罔替,敬祖议事、教育族人。祠堂文化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不仅在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家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祠堂对于各家族乃至儒家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到了当代,祠堂的功能更多的是帮助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互相协作。

石城县上柏济宇公祠。(石城县四普办提供)

  赣州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因此赣州的客家祠堂呈现兴建早、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其兴建规模在明代达到高峰。截至2011年赣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统计在册的祠堂古建就已经超过1000座。

  由于祠堂的建造往往集中了全族的人力、财力和智慧,因此其建筑规模、材质及工艺一般都高于当地的其他建筑,往往凝结了乡土聚落建筑的精华,成为当地的地标。

  此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中,祠堂古建有十多处。

石城县桐江世封第门楼。(石城县四普办提供)

  其中,石城县发现较多。位于高田镇堂下村的德富公祠,建于明后期,分上下两进,上进正中建有神台,木雕精致、彩绘逼真;位于琴江镇小别村的赖氏宗祠,建于清康熙年间,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850平方米;位于高田镇礼地村的豫章第(罗氏宗祠),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落成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悬山顶,砖木结构;位于高田镇上柏村的济宇公祠,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基本保持原貌,古朴典雅,八角藻井,木构件雕刻技艺精湛,祠堂正面青砖墙体上依稀能看到“勤工俭学,半耕半读”八个大字;位于桐江村李家屋的李氏香火堂,建于清道光年间,悬山顶,一井四厅,还有世封第门楼,气派典雅,门楼两侧砖雕和彩绘工艺精湛,具有历史、艺术、科研价值。

  位于定南县鹅公镇穆湖约会自然村的约会龙氏老厅,建于明代,距今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后靠青山龙脉,左右砂山绵延,前朝三寨笔峰。老厅前宽9.89米,径深25.55米,从老厅正门北进可见内院,门厅为进出廊门中厅为议事厅,上厅为祭祖厅,后厅为财库居,总占地面积为360平方米。

  位于全南县中寨乡罗坊村长塘自然村的钟氏祠堂,距今有四百余年历史,是一座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它的发现对了解长塘钟姓的根源及分布有一定的帮助。钟氏祠堂系砖木结构,悬山顶,门廊式,穿斗式梁架。面阔四柱三间(11.1米),二进三厅(34.7米),占地面积约386平方米。整个祠堂由28对木桩支撑,柱墩为青石墩,墩刻有花纹,28对柱墩雕刻的花纹各有不同。

信丰县油山革命烈士纪念园。(信丰县四普办提供)

  在信丰县铁石口镇坝高村,则发现了一座拥有270多年历史仍保存完好的古宗祠——王氏古宗祠“元秀堂”。元秀堂兴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总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建造工艺精致,雕梁画栋,风格独特,保持了原有风貌,墙头、屋檐、木制品上的雕塑人物、花卉图案等栩栩如生。

  红色旧址展浩气

  在赣州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红色资源禀赋丰厚,同时也亟须保护和开发。本次普查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中,红色旧址颇多。它们有的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再发掘,有的是根据资料、线索的新发现,不断为赣南红色历史增添新内容,唤醒更多红色记忆。

  其中,赣县区和石城县新发现的红色旧址最多。位于赣县区江口镇小均村的中共赣南特委旧址,系1928年2月至1929年1月期间中共赣南特委办公地点;被誉为“苏区第一海关”的中央对外贸易局江口贸易分局,在赣县江口成立有专门的船运工会,1934年12月中旬,随着中央红军长征,江口贸易分局船运工会停止营业,其旧址一直静静守护在江口码头,等待人们去追寻那段“封锁线上的交易”故事;位于赣县区吉埠镇建节村新屋下组的建节尧仙堂,始建于1908年,是典型的九厅十八井客家建筑,1928年成为赣县大埠农民武装起义的活动场所。

  位于石城县琴江镇桐坪村楂树坪的红六师石城阻击战指挥部旧址,原为全木架结构的白氏祠堂,系客家民居建筑,1934年8月,中革军委红六师指挥所设在此处;位于石城县赣江源镇泮别村的泮田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系清代客家民居建筑,旧址墙壁写有“反对预征钱粮”红军标语,落款为“泮田苏维埃政府”;位于石城县赣江源镇瑞坑村彩湖小组的红十二师指挥部旧址,原为赖氏香火堂及民居,系清代建筑,1931年10月,红十二师从瑞金向石城挺进时,师部驻扎在此。

  此次普查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中,规模最大的当数信丰县油山革命烈士纪念园。革命烈士纪念园位于信丰县油山镇红米塅村油山圩的西北侧,园区主要由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烈士墓区、陈列馆、纪念广场及著名烈士雕塑群组成,是信丰县目前规模最大的一座革命烈士陵园。

  此外,还有很多与革命先烈相关的红色旧址。譬如赣县区新发现的两处将军故居:一是水口廖容标将军故居。廖容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曾任红一方面军独立团团长,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公安司令部兼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二是大溪游好扬将军故居。游好扬,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长征、黄龙战役、抗美援朝等重要战役,曾任原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石城县新发现抗日英雄陈祖林的故居,陈祖林于1930年1月参军,后成为能使用多种武器的特等能手,被称为“神炮手”,参加过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1941年4月21日在河北平山县石殿北村牺牲。

会昌县吴吉清、陈罗英合葬墓。(会昌县四普办提供)

  会昌县新发现两座红军合葬墓。一是吴吉清、陈罗英合葬墓,位于会昌县城岚山岭,建于1995年,墓葬为青石砌筑,墓葬雕刻石狮和三重檐墓塔,结合了古代墓葬工艺和现代墓棺造型工艺,独具特色和纪念价值。吴吉清,1930年至1936年任毛泽东主席警卫员,为保卫毛泽东主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著有《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一书。二是王永庆、刘湘琴合葬墓,位于会昌县城岚山岭,建于1998年,墓葬为大理石砌筑,墓碑顶刻红五角星,整体庄重素朴,具有纪念价值。王永庆,参与了血战湘江、飞夺泸定桥、平型关大战、百团大战、抗美援朝等战斗,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并被授予上校军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本次文物普查,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通过普查,不断丰富文物内涵,扩展文物保护对象,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增强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为历史文化遗产的新生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文物活起来,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记者穆宇清 通讯员雷永芳 实习生罗紫妃)

附件: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一码投赣州
扫一扫
赣州12345热线便民知识库
问政赣州
智能问答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扫一扫
打开手机版
赣服通
支付宝扫一扫
政务服务
投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