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看似普通却意义非凡的革命委员会委令。
它以毛边纸手书而成,虽历经岁月沧桑,纸张斑驳泛黄,但其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委令长63.5厘米、宽27.5厘米,毛笔行楷黑字直行书写,散发着古朴而庄重的气息。
《雩都北区革命委员会委令》是在1929年由雩北区革命委员会主席谢振春签发,任命刘德明为雩北革命委员会第二办事处执行委员,是国家一级文物。 记者肖靓 特约记者肖章荣 摄
委令内容简洁:“雩都北区革命委员会委令 第 号 兹令刘德明为雩北革命委员会第二办事处执行委员 此令 主席谢振春 公历一九二九年十二月 日”。主席的签名、印章以及签发时间完备,圆形公章“兴雩边界革命委员会”印文清晰醒目。
这份委令是国家一级文物,目前珍藏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
据该馆工作人员介绍,谢振春是于都(雩都)县桥头乡人,历任雩北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兴雩边界革命委员会主席和雩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是雩北区革命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刘德明是于都县银坑镇洋河村人,1928年参加革命,一直在地方工作。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后,他回家务农。这张委令一直被他珍藏着,直至1968年,于都县相关工作人员在洋河村调查访问时,发现了此令,刘德明随后将它捐献给了该县博物馆。
刘德明任职的雩北革命委员会第二办事处,也就是平安办事处,其管辖范围涵盖了银坑镇琵琶垄一带。彼时,以桥头为中心的红色区域不断拓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蓬勃发展。陈毅当时在《关于赣南、闽西、粤东江情况的报告》报告中,赞誉桥头为“赣南最红的地方”“赣南群众斗争的代表”。
一张委令,见证革命历史。时间回溯到1928年,雩都桥头的农民群众在党的引领下,于二三月间发动了一场震惊赣南的武装起义。这场起义开启了武装反封建、反剥削的斗争篇章,成为全国工农武装起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起义最终未能取得完全胜利,但它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一方面,它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的嚣张气焰;另一方面,以起义骨干为基础组建的桥头游击队不断发展壮大,进而成立了赣南地方第一支正规革命武装——工农革命军第十五纵队。
同年8月,中共雩北特区委员会和雩北特区革命委员会(雩都北区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以桥头为中心的雩北革命根据地正式诞生。这片根据地不仅是雩都县最早建立的红色政权,也是赣南第一块红色区域,更是党早期在江西创建的自井冈山、东固革命根据地之后的第三块小区域革命根据地,为赣西南革命斗争的推进以及后来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8年12月22日,在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红二团)的支持下,红十五纵队与雩北特区桥头赤卫队并肩作战,打响了桥头保卫战。在这场战斗中,他们成功击退了以雩北大土豪钟朝珍为首的地主武装及数营国民党正规军的进犯,并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极大地鼓舞了革命士气。随着雩北特区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1929年1月,中共雩北特区委根据形势需要,奉命组建了赣南红军第十六纵队。
同年2月15日,红二团主要领导李文林与雩北特区区委书记李骏共同做出重要决策,以十五、十六纵队和兴雩边地方工农武装为基础,抽调红二团百余名骨干,组建了江西红军新编独立第四团。该团在巩固和发展桥头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后来被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称赞为“钢军”,成为红四军进军赣南游击时的有力支撑点和策应地。
1929年秋冬之际,雩北特区活动中心逐渐向兴(国)雩(都)两县边界转移,并进一步向雩宁、雩瑞边界拓展。为适应边界红色割据的特殊形势,中共雩北特区委员会将特区政权组织名称改为兴雩边界革命委员会,并积极建立了10乡2边区红色政权,使活动范围成功扩大到兴(国)宁(都)瑞(金)三县边界地区。
从1930年3月起,兴雩边界革命委员会先后隶属于苏维埃赣西南东河办事处、赣南革命委员会、赣南办事处。至1930年4月至5月,雩北特区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兴雩边界革命委员会圆满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这份革命委员会委令,它承载着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它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党早期组织从萌芽起步到逐步走向规范的艰辛历程。
凝视这份历史厚重的委令,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热血豪情。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这份委令激励着我们传承红色基因,继续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记者刘庆元 特约记者肖章荣 通讯员谢称英 刘小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