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诗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048号)收悉,现根据我局职能,答复如下:
一是加强人工智能行业人才供求。从强链条、建集群,精准深耕数字产业优势赛道为出发点,通过壮大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留住行业人才。2021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493家,列全省第一,营业收入突破1200亿元,百亿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同时,信创、区块链、5G、北斗时空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产业从无到有、加速发展。赣州数字经济产业园获批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基地,信创产业“走在全国地级市第一方阵”;建成全省唯一的区块链技术产业园,上线脐橙链应用,被工信部评为区块链十大经典案例并写入白皮书;赣州市成功入选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城市名单;信丰、龙南5G产业园入选全省首批5G产业基地;赣南数据湖投入运营,数创智联产业园聚焦北斗时空大数据产业蓄势发展。通过壮大行业产业,集中留住了大部分人工智能产业资源与专业人才。
二是加强产业人才对接交流。2021年,分别组织赣州智研院、中科拓又达、国机智骏等企业参加江西省“振兴杯”职业技能大赛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江西省选拔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赛,获得职工组第四名的好成绩,我局获优秀组织奖;组织赣州赛可韦尔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参加第六届“创客中国”江西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决赛,获企业组二等奖,并成功晋级第六届“创客中国”国赛。
三是加强数字经济科技智力支撑。制定《赣州市科技创新赋能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助推全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梳理数字经济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目录,谋划布局“元宇宙”及数字孪生、类脑智能、6G 等重大前沿技术,组织实施数字经济领域重大科技研发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推动在稀金、家具、电子信息、脐橙、文旅等重点产业的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聚焦数字经济领域,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链条,遴选一批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培育发展一批科技实力突出、创新能力强劲、发展潜力巨大的高成长型企业,力争培育数字经济领域瞪羚企业1-5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入库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
四是加强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研究开发具有赣州特色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深入推进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开发高中阶段科技创新教育选修课程,注重促进项目式学习、STEM 学习、设计型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学习方式应用。充分发挥我市各类学校和科技创新教育骨干教师的作用,以新产业、新技术、新工具作为切入点开发科技创新教育课程,重点围绕 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进行资源整合,鼓励企业和学校联合开发具有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以“人工智能+”对接技术前沿,鼓励学校开展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探索教师与人工智能共同协作的教学模式,打造“教学共同体”。
五是加强人工智能师资队伍建设。将科技创新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之中,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业务培训。加大专兼职人工智能教师培训力度,自2022年起,深入开展“送培到基层”活动,每年至少培训100名科技辅导员。同时鼓励各县(市、区)自行开展相关培训。联合市科协、人社等部门研究中小学科创教育教师专业评价标准,积极探索支持中小学科技创新专兼职教师按规定开展职称评聘和专业发展工作,提高科创教育教师参与创新科技教育的积极性。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国稀土集团、赣江创新研究院作用,在遴选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符合师德要求的专家,建立“科技创新客座专家库”,鼓励学校结合自身情况邀请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开展对人工智能教师的培训以及其他相关科技创新类的教育活动。
六是建设人工智能实践基地。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标准与管理办法,在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单位遴选一批社会责任感强、课程内涵丰富、具有较强教育实践意义的人工智能实践基地,并进行授牌。鼓励学校与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根据双方自愿原则,采取一所高校或名企带动多所学校的思路,在校内(尤其是高中)建立与相关单位对应的人工智能实验室,采用项目式、探究式等多种学习方式,联合培养创新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