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市人社提字〔2023〕14号
尊敬的曹兵兵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缓解我市工业企业用工难题的建议》(第0239号)收悉,就该意见建议,我局高度重视,经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举措
(一)强化企业用工主体责任方面
1.加速推进企业技改升级。一是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赣州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赣州市关于推动工业倍增升级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等政策,推进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服务化加速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示范、绿色工厂等66个、省级试点示范超100个。二是创新资金投入方式。设立了规模100亿元市重大工业项目投资引导资金,通过市、县两级财政资金撬动银行(社会)资金投入,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放大引导资金溢出效应。截至目前,引导资金已支持18个重大技改项目建设,审批资金56亿元,撬动企业技改投资133亿元。三是强化财政资金奖补。设立了市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2021年度支持61家企业兑现技改奖补资金近5000万元,带动企业技改投资近11亿元;2022年度支持20家企业兑现技术改造资金近4600万元。
2.建立两支队伍促进和谐劳动关系。一是建立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建设和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的通知》,组织了2200余人参加劳动关系协调员培训,进一步扩大了劳动关系协调员覆盖面,切实提升劳资纠纷化解率。二是建立用工指导服务队伍。从全市范围内挑选从事仲裁、监察、法律、企业人力资源等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用工指导服务队伍,在全市20个县区开展了千户新企用工指导服务活动,通过集中培训和现场交流的方式,重点讲解新注册企业关注的依法规范用工、劳动用工风险防范、劳动争议化解、人社惠企政策等内容,帮助新注册企业有效防范用工风险,提高用工管理水平,共计服务企业1800余户。实施“人社+工会+律所”一站式联调联处,2022年,全市调解仲裁受理案件1.65万件,仲裁结案率100%,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效能大幅提升。
3.鼓励建设帮扶车间吸纳就业。鼓励通过在乡镇、村设立加工点等方式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缓解招工压力。截至2023年6月18日,赣州市累计建成就业帮扶车间1098个,吸纳劳动力7.2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1.08万人,2023年以来,全市拨付帮扶车间各类补贴536万元,有效鼓励帮扶车间建设。
4.积极推进失业保险稳岗返还鼓励企业稳工。参保企业上年度未裁员或裁员率不高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30人(含)以下的参保企业裁员率不高于20%的,按规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2022年,我市“免申即享”发放稳岗返还8753家9338.14万元,惠及职工25.53万人。
5.引导企业提升吸引力。积极引导企业改善工作生活环境,营造良好人文关怀氛围,在提高大学生等从业人员收入的同时,大力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增设运动休闲场地设施等,让劳动者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拓展市情宣传推介的广度与深度,加强就业观念引导,每年组织开展高校师生、青年等群体“走进赣州”体验日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对我市产业布局、城市发展、人文环境的深入了解,以内心认同淡化慢就业思想。
(二)强化政府导向服务职能
1.积极搭建招工回流平台。2022年以来,全市举办“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等招聘活动1000余场,落实就业去向23.45万人次。“内外结合”为企业招工:在市内,邀请市县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进直播间“带岗”,在线介绍本地发展环境和就业创业相关政策。邀请富士康、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495家重点企业开展“就在赣州”大型直播带岗活动,共吸引879.22万人次在线观看,收到求职简历7516份。2023年正月初九、初十,赣州市2023年春季就业招聘大会在赣州长征广场举行,此次大会是疫情以来市本级举行的首场线下大规模招聘活动,吸引了400家企业携2万个优质岗位参加,共有4.8万人次求职者来到现场,1.28万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在市外,一是组织我市重点企事业单位90家次在平顶山、贵阳、南昌、西安等地高校举办“‘就’在赣州,‘职’等你来”专场招聘活动7场,共收集简历1609份。2月10日至13日,组织富士康(赣州厂区)、虔东稀土等16家优质企业携3981个招聘岗位组团前往贵州省、云南省开展主题为“‘就’在赣州‘职’等你来”的 2023年赣州市重点企业赴外招聘活动。二是与贵州省遵义市、毕节市和云南省昭通市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劳务协作意向。赣州经开区、龙南市、信丰县、崇义县等县(市、区)也积极到劳务输出地区为本地企业寻找人力资源。通过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企业与求职者的交流,为今后我市建立稳定的劳务输入渠道做好准备。
2.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不断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指示要求,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大力推进公租房、人才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有效解决城镇居民和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全市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1.52万套,获益群众60多万人。在产业园区工人住房保障方面,我们主要工作情况是:一是努力为产业工人提供公租房保障。对符合申请条件的产业工人,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建立了“赣州市城镇住房保障在线服务平台”,实现公租房从准入到退出所有业务“线上办、预约办”,方便产业园区工人申请住房保障。完善公租房小区出行、购物、就读就医等配套设施建设,让公租房小区内的产业园区工人安居宜居。二是大力解决企业人才的住房需求。从2017年起,我市大力推进人才住房建设,改善各类人才包括产业(企业)人才的居住条件。采取政府投资新建、商品房配建、企事业单位自建、公租房定向配租等方式,全市筹集人才住房9.5万套。放宽申请条件,把更多的企业人才等纳入人才住房保障范围。如取消了申请人才住房的年龄、入职时间限制;全市将高级工、技工院校预备技师班毕业生等纳入人才住房保障范围,一些县(市、区)还将人才住房保障范围扩大至全日制大专和高级工班毕业生。三是围绕产业园区积极配建保障性租赁住房。聚焦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我市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大力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把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房源筹集重点首先放在产业园区配套上,精准保障产业工人住房需求。2022-2023两年,全市可筹集6.5万套产业园区配套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可改善20多万产业工人的居住条件。我市放宽申请条件,明确在当地乡镇(街道)未购置住房的,即可申请保障性租赁住房,让更多的产业工人满足申请入住条件,切实解决产业工人和青年人、新市民的住房需求。着力解决产业工人的住房问题,实现产业工人安居乐业,是解决企业用工难题、促进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工作,我中心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创新住房保障模式,加快筹集产业园区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人才住房,提升公租房管理服务水平,努力改善产业园区工人住房条件。
3.积极完善市、县、乡、村4级联动机制。市级层面,建设全市统一的赣州智能化招聘平台,截至目前,智能化招聘平台已注册用人单位4591家,单位发布招聘岗位9万个,求职者发布个人简历4.83万份。县级层面,各县(市、区)全覆盖已初步建成零工市场(驿站)26家,还有16家零工市场(驿站)正在建设中,今年以来,全市零工市场举办招聘活动70场,累计服务求职者4.86万人次。乡镇、村(社区)层面,计划在8月底前,全市在人口较多的乡镇(街道)、移民搬迁点、充分就业社区建设300个就业驿站,目前已建成24个,将为我市企业招工和劳动者求职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用好全市统一的信息化平台,设置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区,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4.多渠道宣传招聘信息。各级人社部门定期组织开展全面就业摸排,派出工作队深入企业搜集用工需求,深入社区、乡村了解返乡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劳动者就业失业情况和服务需求,摸清岗位需求和就业需求“两张清单”。各级人社部门通过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网站、电视、报纸、宣传栏等形式,发布《致返乡农民工的一封信》,拍摄《就业不必去远方 家乡就是好地方》等招工宣传片,大力宣传就业创业政策和服务举措,今年以来,在国家、省、市媒体发布相关宣传539余次,有效提高了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知晓度,营造了浓厚的就业创业氛围。通过上门服务、集中培训等方式积极鼓励企业注册赣州智能化招聘平台,免费发布企业招聘信息。截至目前,智能化招聘平台已注册用人单位4591家,单位发布招聘岗位9万个。
5.整合资源衔接深化校企合作。一是创新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站。在南昌、赣州等地20所院校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站,派驻就业专员面对面向大学生推荐我市就业岗位。二是拓宽线上线下求职渠道。在市属(驻市)高校院校举办赣州市2022届、2023届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2022年以来,在市属(驻市)及市外院校举办赣州专场校园招聘50场,组织赣州市内入校企业招聘超4522家次,提供岗位20.95万个,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2435人,积极引导毕业生“留赣干”。三是组织开展“校企交流促就业”活动。2022年10月19日-21日和10月25日-27日分两个批次组织了我市10所市属(驻市)高校分管就业工作的领导、就业工作负责同志及就业专员前往我市12个县(市、区)开展了“校企交流促就业”活动,参观优质企业36家,组织、人社、卫健、教育部门以及企业家代表与各高校就人才供需进行了深入交流。四是入企参观重体验。通过组织大学生开展入企参观和现场面试活动,“沉浸式体验”企业生活和生产环境,吸引高校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今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市属(驻市)1911名高校毕业生到70家企业开展入企参观和现场面试活动。五是组建赣州职业教育联盟,目前有成员73家,其中职业院校43所、企业单位30家。联盟下设校企合作委员会,引导学校、企业、行业协会之间的全方位合作。同时,筹建有色金属、纺织服装、现代家居等产教融合体,为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2023年4月13日,成立纺织服装产教联合体,并组织赴于都职业中专实训室、于都县服装产业省级实训基地、江西文钦服饰有限公司、江西翡俪文德时装股份有限公司等,开展了第一期对接服务赣州市纺织服装产业链“校企双进双看”活动。六是搭建企业与高校供需对接桥梁,联合多部门部门组织高校、职业院校负责同志走进市内格力、富士康等龙头企业,了解企业需求,洽谈校企合作。目前,全市各职业院校与550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473个,纳入建设储备库的企业分批建成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23家,建有家具学院、脐橙学院、稀金(赣州)新材料研究所、新能源汽车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和科研机构。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价值8262.84万元,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锻炼每年1500余人次。深入规上工业企业,在各大网络平台上推送2023届职业院校毕业生实习需求,已成功提荐南康中专等校学生200余人赴格力开展工学交替学习。七是共建产业学院、开展校企合作订单班。支持企业和高校、职业院校通过共建产业学院、联合举办订单班、冠名班等形式培养技能人才。赣州职业技术学院与赣州市东进农牧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订单班;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与江西瑞敏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赣南电子商务学院,与江西航天国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工信部“互联网+专精特新”产业学院;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与青峰医药集团、赣州国投天同等单位共建产业学院、组建老年护理定向班。目前,已择优评选3个产业学院和15个订单班,并从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中进行奖补。
6.职业培训与企业用工(产业发展)相结合。引导企业和培训机构围绕围绕产业发展和市场急需紧缺职业,开展家具制作、电子装配、装配钳工、服装加工、机械、维修、家政、养老、餐饮、电工、焊工、铣工等培训项目。2022年以来,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4.41万人次,发放培训补贴资金3078.28万元。
7.加强新生代劳动力就业指导。印发《赣州市“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工作方案》,围绕“政策宣传进校园、招聘服务进校园、就业指导进校园、创业服务进校园、技能服务进校园、困难帮扶进校园”等“六进”服务,多措并举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8.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近年来,赣州市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把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摆到突出位置,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2022年在疫情影响下,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57家,从业人员总数9967人,帮助实现就业和流动人数65.06万人次,总营业收入28.5亿元,同比增长19.2%。2018年3月,我市以“服务中心城区、辐射赣州、惠及周边、面向全国”为目标,启动建设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2020年11月,赣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成功获批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目前,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驻经营性机构40家(其中2家全国百强人力资源企业广东红海人力集团、汇思人力集团,2家富士康战略合作商华辉人力、新锦程人力),成立以来营收达20.48亿元,服务人员57万余人次(成立以来为经开区重点企业输送用工近5万人)。信丰县目前有一家民营人力资源机构在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议当地人社等部门可加大支持力度,并指导建设申报为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后,经评估后可申请50万元开园补贴。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行“企业下单、机构接单、劳动者点单和政府接单”的“四单制”培训模式。重点聚焦我市“1+5+N”产业(链)发展,遵循注重普惠、重点倾斜原则,突出产业与培训的无缝对接,围绕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结合劳务品牌建设规划,鼓励开展新职业工种、新业态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实现培训工种多样化、特色化。
(二)深化链条衔接强化人才保障。推动引导各校结合学校发展,与市内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产业、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
(三)加密线上线下系列招聘活动。着力抓好供需匹配,计划全年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500场以上,主动服务企业招工用工。线上方面,充分发挥赣州市智能化招聘平台等平台的媒介作用,持续推进“直播带岗”活动,主动服务全市企业招工用工,帮助广大劳动者求职就业。线下方面,以重点群体为主线,举办分行业、分领域、高频次、小规模的专场招聘活动,着力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提供优质就业创业服务,充分发挥“省农民工地图”数据支撑作用,开展“一对一”岗位精准匹配推送,促进就地就近就业。
(四)建立东西部劳务协作飞地。充分发挥赣州链接西部劳务输出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等东部人才聚集地区的区位优势,在上海、厦门、深圳等地建立东部引才服务飞地,在云南昭通、贵州毕节、甘肃天水等地建立西部招工服务飞地,通过6个劳务协作飞地,帮助赣州企业引入各类人力资源。
(五)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促就业行动。持续深化校企政交流促就业服务。加强地方与高校联系,展示各地产业和经济发展成就,吸引更多人才留市就业创业,推进高校完善专业设置,科学进行就业指导,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六)搭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驾驶舱。我市现已完成7.2万份流动人员档案的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加工,完善流动人员档案信息数据库,夯实我市流动人员数据基础。下一步将通过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平台二期建设,搭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驾驶舱,将全国赣州籍高校毕业生信息数据与流动人员档案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出人才流失、回流、流入的趋势及特点,以及我市人力资源分布结构,为我市人力资源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
(七)力争在维护劳动者权益上求突破。扎实开展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及时排查化解劳动关系风险隐患,不断规范企业用工管理,切实保障新就业群体合法权益。完善联合执法协作工作机制,健全劳动监察、仲裁、调解“三位一体”一站式劳动纠纷维权平台,实现劳动纠纷就近就地化解。
感谢您对工业企业用工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赣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7月28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