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我市县域医疗能力建设的建议》收悉。我委高度重视,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现状和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市级引领、县强、乡活、村稳”的优质高效医疗体系建设工作思路,县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6所县级综合医院设置为三级医院,均进入全省2022年第三季度DRG三级医院综合排名前26名(其中:位列前10名1家、前15名2家、前20名4家),6家县级人民医院位列全省二级医院DRG综合排名前10名。全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卫生资源和主要居民健康指标明显改善。
二、关于所提意见的答复
一是加大帮扶力度。我市共有17个县纳入了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安排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同济医院、浙大一附院、湘雅二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等26家医院对口帮扶17个县(市、区)24所县级医院,共派驻帮扶人员160人,其中,全年连续驻点帮扶不少于6个月的帮扶人员有106人。选建了6家县人民医院升级为三级医院,实现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带动县域医疗水平整体提升
二是推进“千县工程”。我市共有14家县级综合医院纳入“千县工程”,14家县级综合医院均出台了“一院一案”,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2022年,我委组织召开了“千县工程 赣医行动——县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会议,邀请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服务体系研究部副主任黄二丹等专家们对纳入千县工程的14家县级公立医院工作人员共计70余人进行了培训;同时,印发了《赣州市“千县工程”县医院微创介入能力提升实施方案》,由赣州市人民医院牵头,协助全市纳入“千县工程”的14家县(市、区)综合医院(附表)建立微创介入中心,提升介入诊疗相关疾病中常见病、多发病和较为复杂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水平。
三是强化内涵建设。引入北上广和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资源,加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增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全市22家胸痛中心、21家卒中中心、18家创伤急救中心通过验收,实现了五大中心县域内全覆盖,提高了急诊急救、儿科、重症、精神科、感染性疾病科等专科服务能力,全市县域内就诊率达96.21%。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围绕头疼脑热在乡镇(社区)和村里解决,以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为主攻方向,补齐乡村医疗机构短板;推动优势医疗资源下沉,积极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稳定和优化基层人才队伍,全面解决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弱化的突出问题;推行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建设,实行“乡聘村用”解决人员问题,“县管乡用”解决能力问题,“乡村一体”解决待遇问题;持续推动医技人员下派和上挂的人才双向交流,开展基层公共卫生和乡村两级医疗卫生人才订单式培养,推进基层医疗机构首诊转诊服务能力提档升级。
五是完善体制机制。深入开展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改革试点,推进药品医用耗材集采,降低群众费用。依托“5G”网络、云中心、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网络平台,推行“互联网+护理”“互联网+医疗”等试点服务,完善赣州“看医生”掌上医疗平台,发挥信息化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利用中国科学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柔性引进行业顶尖人才;建立在粤、在沪、在京医学专家智库,以统一备案方式实行高级职称医师顺向自由执业,全面提升市域内重症、肿瘤、心脑血管等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能力,推进医学技术、医疗服务模式持续更新,紧跟高质量发展新趋势。改革人事制度,全面推行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改革薪酬分配制度,全面推行公立医院院长年薪制,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下一步,我委将进一步推进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和“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在医疗服务能力、资源整合共享等四方面11项重点任务上加强对县医院建设的指导,充分利用赣州籍在京、在粤、在沪医学专家团,以及我市与深圳、郴州等发达地区对口帮扶的契机,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与我市公立医院的合作关系,满足县域内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
赣州市卫生健康委
2023年7月3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