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彩票关于印发《赣州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7510”行动计划
(2023-2026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属、驻市各单位:
现将《赣州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7510”行动计划(2023-2026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3年11月6日
(此件主动公开)
赣州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7510”行动计划(2023-2026年)
为深入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建设具有赣州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和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精神,对标《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任务,按照市委六届五次全会部署,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打造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赣州提供强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6年,力争实现“7510”目标,即:现代家居、有色金属和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7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打造稀土新材料及应用、现代家具、钨新材料及应用、电子信息、锂电新能源等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统筹制造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取得明显成效。
三、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7条重点产业链
现代家居产业链。坚持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融合化方向,推动现代家居产业向实木、软体、办公、智慧家居等细分领域拓展,完善五金、水性漆、灯饰、海绵等配套产业。顺应生产自动化、设计AI化、产品智能化潮流,加快推动全行业数字化转型。把握整家定制消费新趋势,培育壮大美克美家、格力电器等龙头企业,加快推动“家具+家电+家装”融合发展。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突破5000亿元。
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链。坚持“掌控资源、做大中游、发展下游”思路,依托中国稀土集团、江钨集团、章源钨业等企业,持续增强稀土、钨等资源掌控力和话语权;发挥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科创平台作用,大力发展高性能磁性材料、永磁电机、钨硬质合金及刀钻具等下游及应用。推动钴产业向前驱体、正极材料等领域延伸,发展铜基新材料、锡合金制品等产业。大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兼并重组,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30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链。立足基础材料、元器件基础,坚持终端引领、硬件制造、软件开发、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联动,促进价值链向中高端延伸。大力发展智能终端、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显示、高端印制电路板、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等细分产业链,做精玻纤复合材料、电子级玻纤布等配套产业,积极培育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导产业链。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2200亿元。
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坚持“矿配应用端、优先中高端、完善产业链”思路,强化资源战略保障,提升资源绿色供给、综合利用水平,构建涵盖锂电二阶材料、一阶材料、锂电池到综合回收利用的锂电新能源全产业链,做优含氟高分子材料、含氟精细化学品等氟盐新材料产业链。积极发展光伏产业链、培育氢能、钠离子电池和其他新型储能产业链。加快发展整车链,支持凯马汽车做大做强,推进国机智骏重组整合。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2500亿元。
纺织服装产业链。坚持科技、时尚、绿色发展方向,以产业承接、自主创新、数字转型、品牌建设为发力点,聚力发展服装、棉纺、产业用纺织品等细分产业链,完善水洗、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物流等配套,建设线上线下专业市场。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突破2000亿元。
绿色食品产业链。坚持绿色、安全、健康、便利方向,强化种养、加工、仓储配送、营销联动,大力发展果蔬、肉制品、禽畜制品、水产品、地方特色食品、预制菜等细分产业链,持续推动食品制造规模化、供应链现代化。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400亿元。
生物医药产业链。坚持对外招引与孵化培育并重,大力发展中成药、化学药、医疗器械、诊断试剂、宠物健康、特医等细分领域,依托青峰药业、威高医疗等龙头企业,构建“药品+医疗器械+宠物经济”三链驱动发展格局。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50亿元。
(二)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
稀土新材料及应用先进制造业集群。以“中国稀金谷”一核两区(一核:赣州高新区,两区:赣州经开区、龙南经开区)为重点,以寻乌县、全南县、定南县、安远县、信丰县、章贡区、上犹县等为承载地,围绕“稀土矿采选-稀土冶炼分离-稀土合金、高纯氧化物-稀土永磁等功能材料及应用”产业链,大力引进永磁电机龙头企业,做大永磁电机等后端应用产业,高标准建设“中国稀金谷”永磁电机产业园,着力推动国家级稀土新材料及应用先进制造业集群向世界级水平跃升。
现代家具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南康区为主阵地,紧扣“打造世界级家居制造之都和家居集散地”目标,持续做大规模、做优存量、做活营销、做响品牌,积极对接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全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加快构建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销售展示、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家具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家具先进制造业集群。
钨新材料及应用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赣州经开区、赣县区钨精深加工及应用领域研发生产主要承载地,重点培育大余县、崇义县、上犹县、章贡区、定南县等钨原料及特色深加工产业基地。支持钨矿山深部或边部勘查,支持钨冶炼高端化改造升级,发展钨基新材料,进一步提高钨精深加工水平。重点围绕“钨矿采选—钨冶炼—钨丝、硬质合金—刀钻具、光伏用钨丝及军工产品等”产业链,巩固提升高纯APT、高纯钨粉和碳化钨粉、钨靶材等优势基础材料。重点发展硬质合金涂层刀片、数控刀片、整体刀具等应用产品,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钨新材料及应用先进制造业集群。
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以赣州经开区、信丰县、龙南市为主阵地,重点发展智能终端、新型显示、高端印制电路板、电子元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细分领域。支持章贡区、南康区、安远县、定南县、全南县、兴国县、于都县、上犹县等地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打造在国内有竞争力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
锂电新能源先进制造业集群。以赣州经开区、赣县区、龙南市为主阵地,做强锂电制造产业链,带动大余县、会昌县、宁都县、信丰县、定南县、全南县、崇义县、安远县、上犹县、寻乌县、章贡区等地发展细分领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布局锂盐、钴盐、镍盐、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锂电池回收、钠电等项目,建设锂电产业配套基地,着力打造在国内有竞争力的锂电新能源先进制造业集群。
四、主要举措
(一)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升级行动。深化产业链链长制,由市政府领导担任各重点产业链链长。推行“链长+链主”工作模式,建立链长与链主常态化互动机制,支持链主企业发展;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联动链上企业及时向链长反映重大发展诉求。链长要梳理产业链发展现状、协调产业链布局,定期召集链主企业、龙头骨干企业、相关部门会商,研究制定针对性政策措施、解决重大问题;推行“链主+基金”工作模式,探索组建产业链发展基金,开展基金大招商、招大商;推行“链主+平台”工作模式,支持链主企业牵头搭建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创新机构等产业服务平台,引领产业链提能升级。
(二)实施产业链布局优化行动。坚持县级谋划、市级统筹,推动各地依托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发展特点,明确1-3个主导产业链,制定实施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举措,形成协同推进、错位发展格局。强化区域分工和优势互补,推动具有产业链上下游和周边配套协作关系的县(市、区)、园区一体化定位、差异化发展,打造一批跨区域的产业集群。深化园区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发展实体经济主责主业,进一步聚焦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健全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着力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集群。围绕未来信息通信、未来新材料、未来新能源等领域,布局发展一批未来产业。
(三)实施企业培优育强行动。按照“高大上+链群配”要求,动态优化更新产业链“四图五清单”,持续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100强和知名企业。突出扶优扶强、靠大联强,推动现有龙头骨干企业实施产业链上下游垂直整合,培育一批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健全完善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以及“独角兽”“瞪羚”企业,提升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深入实施“映山红行动”升级工程,支持优质企业加快上市。
(四)实施创新赋能提质行动。鼓励以链主企业为主体建立重点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发挥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作用,实施科技攻关“揭榜挂帅”,促进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发挥赣州市工业数字研究院等产业创新促进机构作用,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一批“智能车间”“黑灯工厂”“产业大脑”。面向工业场景加快部署5G专网、千兆光网等,实现重点工业企业和园区“双千兆”网络全覆盖。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服务型制造业态,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促进产业链绿色发展,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培育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五)实施产业链协同提升行动。推进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大力引进和培育链主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细分领域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集群链式化发展,梳理编制集群产业链图谱,一群一策畅通集群内部产业链微循环。深化产业链链间协作,建立健全线上线下常态化对接机制,分领域、分行业组织开展产销、产用、产融、人才、技术等对接活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带动大中小企业融合互通。实施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试点示范,构建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生产加工、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全产业链条。加强产业链基础研究和评价,强化产业安全预警。
(六)实施产业生态优化行动。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落实“一网选中介”,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制定新一轮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构建与产业链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完善企业帮扶长效机制,发挥好政企圆桌会议、企业特派员等机制作用,持续为企业纾困解难。建立高效联审会商机制,实行“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强化要素聚焦,推动资金、土地、水、电、气、环境容量等资源要素向重点产业链倾斜。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工业倍增升级行动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工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链长制工作的组织协调,牵头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发展,制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考核办法。各产业链牵头单位要制定出台“一产一策”,推动链长制工作走深走实;市统计局要研究建立产业链统计监测体系;市直各部门要把链长制工作纳入本部门重点工作;各县(市、区)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加强调度推进。建立日常调度机制,市工业倍增办每月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各产业链每季度召开一次推进会,研究解决产业链现代化建设重大问题。建立问题办理机制,不定期召开政企圆桌会议,协调解决各产业链企业发展、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实行“清单交办、跟踪督办、限时销号”闭环管理。建立提醒督办机制,不定期深入企业和项目一线进行调研督导,综合运用“提醒函”“督办函”两种形式,推动问题有效解决。
(三)加强考核引导。每年对各地、各部门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工作成效进行综合考核,先进单位由市委、市政府进行通报表扬,排名末位的进行约谈。各地年底流动现场会项目中至少要有1个主导产业链项目。树立鲜明用人导向,注重在党政班子中配备熟悉制造业和产业链的领导干部,在产业发展一线锻炼考察优秀年轻干部。各地、各部门要加大对推进产业链发展特色典型经验案例的发掘和宣传推广力度,营造抓产业链、抓制造业的共识和氛围。
附件:1.赣州市现代家居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
(2023-2026年)
2.赣州市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行动方案(2023-2026年)
3.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
(2023-2026年)
4.赣州市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行动方案(2023-2026年)
5.赣州市纺织服装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
(2023-2026年)
6.赣州市绿色食品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
(2023-2026年)
7.赣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
(2023-2026年)
附件1
赣州市现代家居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市现代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走集群化、高端化、专业化、品牌化、智能化发展道路,强化科技赋能,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现代家居产业向实木、软体、办公、智慧家居等细分领域拓展,把现代家居产业链打造成具有江西特色、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产业链。
二、发展目标
以南康区为主阵地,紧扣“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家居制造之都”目标,持续做大规模、做强龙头、做全链条、做优平台、做活营销、做响品牌,积极对接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全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把现代家居产业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力争到2026年,现代家居产业全产业链集群营业收入突破5000亿元,规模以上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
企业实力持续提升。力争到2026年,引进和培育上市企业1家,营业收入超亿元生产企业突破50家,其中10亿元至50亿元生产企业5家以上、超50亿元生产企业2家。
品牌效益持续增强。力争到2026年,现代家居产业自主品牌企业达1500家。
三、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实木家具。重点发展实木床、实木沙发、实木桌椅、实木橱柜等产品,并向板木结合家具、板式办公家具等领域延伸,通过转型升级,逐渐向中高端演进,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水平领先、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实木家居之都。
(二)软体家具。以左右家居为示范标杆企业,加快引进斯帝罗兰、慕思等软体家具生产企业,引导团团圆、富龙皇冠等本土家具企业做大做强软体板块,推动软体家具成为南康家具发展新的增长极。
(三)板式家具。以汇森集团为龙头,持续巩固其国内最大板式家具出口企业行业地位,带动五金配件、人工板材制造等配套企业,通过创新设计研发具有可拆卸、造型富于变化、外观时尚、不易变形、质量稳定等特征的板式家具产品,不断拓展板式家具应用场景和消费市场。
(四)整装家具。顺应定制家居、全屋整装服务、建材家居市场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以家具研发设计为基础,把家具销售嵌入房建、装修等前期环节,推动家具销售向平面、空间、软装等整体家居一站式解决方案设计方向发展,推动家居体验消费模式升级,切实推进“家具+家电+家装”泛家居产业链做大做优做强。
(五)其他领域。在办公家具、智能家具、康养家具、定制家具、儿童家具等行业细分领域,重点培育一批细分领域创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行业影响力。
四、重点任务
(一)提升产业创新链
1.加快产品创新。发挥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作用,依托美克美家以及产业链龙头企业、质检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相关创新资源,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在高端家具设计、智能家具研发、个性化家具定制等方面进行攻关,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南康区政府〕
2.推进工艺创新。大力实施企业技改和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绿色技术研发和创新,通过产品设计改进、设备工艺改革、物料循环再利用等,从源头上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
3.支持原创设计。依托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江西省赣璞设计有限公司,整合家居小镇设计公司资源,打造创新设计中心平台,建设共享打样中心,推动C2M反向定制,支持江西省赣璞设计有限公司申报工业(家具)设计研究院。引导企业主动购买设计服务,强化供需对接,促进产品升级换代。〔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4.加强专利运用和保护。针对家具产品专利申请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审查、简化流程、压缩时间、减免费用。加强专利保护,对认定为专利侵权的家具产品进行下架,严肃追究法律责任并公示。〔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二)保障原料供应链
5.打造国际木材集散中心。依托赣州国际陆港中欧班列、多式联运优势,加强与沿海沿边口岸合作,加速进口木材在赣州国际陆港集散;打造国际进口木材贸易博览会品牌,完善国际木材电子交易平台,吸引全球木材贸易商入驻,构建国际木材供应链新格局,把赣州打造成为全国进口木材集散地。〔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林业局、赣州国际陆港、赣州海关〕
6.提升木材采购话语权。加强与主要木材出口地区的国际合作,采取签订长期木材供应、木材包销、订单种植、木材生产基地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合作。发布好中国(南康)实木家具指数,完整、系统、高频发布实木家具“价格指数”和“产业指数”,及时反映家具产业变化动向和景气状况,引领行业健康发展。〔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林业局、赣州海关〕
(三)升级加工智造链
7.支持数字化转型。围绕研发设计、计划调度、生产作业、仓储配送、质量管控、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等重点环节,推进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技术深度应用,实现需求敏捷感知、敏捷供应、精益生产、精细管理。持续推进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数据互通、信息交互、生产协同、资源共享。引导入驻标准厂房家具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安装5G工业云盒,进一步做优做强家具产业智联网平台,推动现代家居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接网”“上云”。培育一批家居领域国家级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和优秀应用场景。〔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南康区政府〕
8.提升智能共享水平。按照家具集聚区规划布局,复制推广共享备料中心、共享喷涂中心成功经验,加快推动绿色共享家居备料产业园、埃夫特等共享喷涂中心建设,进一步降低家具企业成本,提升生产效率。〔责任单位:南康区政府、市工信局〕
9.加强质量管理。加强对板材、油漆涂料、皮布料、配件等原材料的渠道管理,严禁不合格或未达国家标准的原材料进入赣州家具供应链;建立健全南康家具维权打假机制,成立家具行业综合维权打假工作专班,严查企业产品质量不合格、专利和商标侵权及虚假宣传等行为,严厉打击家具市场(含电商平台)专利和商标侵权、假冒检测报告等行为;依托省家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加强对家具行业产品(含原辅料)质量监督抽查,年度抽检700批次以上。〔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南康区政府〕
10.健全标准化体系。加快建立“南康家具”标准体系,大力推广应用团体标准,筹建江西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现代家具)和江西省家具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到2026年,新增家具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20项以上,全面提升南康家具在全国家具行业话语权。〔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11.坚持绿色发展。加大家具产业低(无)挥发性有机物(VOCs)含量原辅材料的源头替代力度,推广使用水性漆和粉末喷涂,引导不具备喷涂条件的小散企业使用共享喷涂。严把涉漆企业准入关,按照“控增量、减存量”的要求,对现存园区外喷涂企业实行报备管理,不得新增喷涂企业,对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废气治理不达标、生产工艺落后的家具喷涂企业坚决予以淘汰。积极推行包装材料减量化,采用环保可回收包装材料,提升资源利用水平。〔责任单位:南康区政府、市生态环境局〕
(四)完善延伸产业链
12.持续做大产业链条。实施“三强”战略,紧盯重大项目招大引强,争取引进欧派、慕思、索菲亚等重大项目,加快推动顾家家居华南生产基地项目落地,不断催生新的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把握中国证监会对口支援南康区契机,精准招引一批有潜力的家具拟上市企业。〔责任单位:南康区政府、市商务局、市政府金融办〕
13.巩固发展家具配套产业。引进壮大五金、水性漆、灯饰、海绵等配套产业。建立垂直分工体系,完善龙华软体家具产业园配套设施,打造龙回智能定制产业园、精品家具产业示范园、仿古家具产业园等一批专业示范园区。〔责任单位:南康区政府〕
14.打造泛家居产业链。加快格力小家电生产基地和再生资源深加工项目建设,加速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以格力电器为龙头的家电产业链。以大自然全屋定制家装项目为牵引,推动南康家具从“单一产品”向“全屋定制”转变,推进“家具+家电+家装”产业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南康区政府〕
15.做大跨境贸易链。以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为依托,打造“跨境电商+中欧班列”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家具跨境电商专列运营,吸引国际国内跨境电商巨头入驻。依托“深赣欧”班列,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电商物流枢纽,拓展“一带一路”、RCEP贸易区海外仓布局,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积极培育跨境电商新业态,完善跨境电商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拓展集拼业务,建设跨境电商孵化产业园、出口商品选品中心,促进跨境电商产业集聚。〔责任单位:赣州国际陆港、市商务局、南康区政府〕
(五)做优市场营销链
16.用好展会平台。高规格举办好春季采购节、家博会、秋季订货会等“一节两会”活动,展览展示国内外品牌家具、引进重大项目、促进订货交易,努力把家博会打造成为全球大咖云集、家具订购、投资创业的年度盛会。全力帮助企业寻商机、拓市场、抢订单,积极组织“南康家具”品牌企业抱团参加国内国际家具展,加快实现“让南康家具的旗帜插遍全球”目标。〔责任单位:南康区政府、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中心、市财政局〕
17.打造国际会展名城。对标国际标准,借鉴“顺德龙江十里家具长廊”经验,高规格打造世界一流水准的国际会展中心、国际家居头部企业展示研发中心、南康本土家具品牌运营中心等板块,力争引进100家知名头部企业总部入驻。〔责任单位:南康区政府〕
18.擦亮“南康家具”招牌。力争将“南康家具”纳入国家品牌计划和“品牌强国工程”,支持引导更多家具出口企业进行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推动“南康家具”走向国际市场、拓展“一带一路”市场空间,力争到2026年,获得江西名牌产品的家具企业累计突破150家。〔责任单位:南康区政府、市市场监管局〕
19.实施“百城千店”计划。支持南康家具品牌馆建设,力争到2026年,在国内一线城市、二线和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南康家具品牌馆50家以上,市外的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南康家具连锁专卖店1000家以上。〔责任单位:南康区政府、市工信局〕
20.做活线上销售。引进一批电商大咖企业,常态化开展“百亿家具电商进南康”活动,加速形成电商与家具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格局。鼓励头部家具企业实行“前店后厂”,建设高水平展厅,自主“直播带货”,支持企业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粉丝众多的新媒体网红大咖和直播达人,定期开展电商节、自媒体营销评比等活动,推动家具自媒体向垂直化、专业化、多元化发展,全面激发南康家具线上线下营销,力争到2026年,线上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责任单位:南康区政府、市商务局〕
五、组织实施
(一)强化统筹推进。市现代家居产业链推进协调小组统筹研究部署现代家居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提升行动,定期召开政企圆桌会议,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地各有关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主动靠前、积极作为,全力保障现代家居产业发展各方面需求。要严格对照目标任务,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精细化落实,高质高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强化要素保障。支持现代家居产业符合单独选址要求的项目纳入国家或省重大项目清单,使用国家配置计划。统筹“1+5+N”专项资金,支持现代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市重大工业项目投资引导资金和“1+5+N”产业基金作用,引进和培育一批上市家居企业。
(三)强化人才支撑。支持南康申报组建家具职业大专院校,支持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开设家具设计与制作等相关专业,打造国内知名的家具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补齐家具产业关键技术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缺口。依托江西财经大学赣州研究院、江西环境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赣南师范大学等高(职)院校、技工院校,培育一批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营销人才和技能人才。常态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技能比武、技能等级认定、工匠评选活动,打造新时代南康“十万木匠”。
附件2
赣州市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市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把握“三新一高”战略导向,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全市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优势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培育壮大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推进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提升我市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有色金属和新材料先进产业集群。
二、发展目标
到2026年,全市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3000亿元,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有色金属和新材料先进产业集群。
产业链优势进一步凸显。钨、稀土、铜、钴、锡等重点细分领域各认定1家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力争培育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国稀金谷”建设取得新突破。
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实现骨干企业全覆盖,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达到全产业的30%。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深度参与制定一批国家及国际行业标准。
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高。再生有色金属供应占比持续提升,重点品种单位能耗、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打造一批数字化矿山、车间和智能工厂,培育一批数字化新型企业。
三、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钨产业链
打造赣州经开区、赣县区钨精深加工及应用领域研发生产主要承载地,重点培育大余县、崇义县、上犹县、章贡区、定南县等钨原料及特色深加工产业基地。支持钨矿山深部或边部勘查,建设万吨级钨冶炼项目,发展钨基新材料,进一步提高钨精深加工水平。重点围绕“钨矿采选—钨冶炼—钨丝、硬质合金—刀钻具、光伏用钨丝及军工产品等”产业链,巩固提升高纯APT、高纯钨粉和碳化钨粉、钨靶材等优势基础材料。重点发展超细(纳米)钨粉、碳化钨粉及高性能超细/纳米晶硬质合金;超粗钨粉、碳化钨粉及高性能超粗晶硬质合金;高性能特殊结构钨铜复合材料以及钨钽、钨铌、钨钼等钨基合金;具有特殊结构性能的高性能硬质合金、超大型硬质合金制品;高性能新型涂层硬质合金刀具;硬质合金喷焊粉;钨基高性能硬面材料;光伏用钨丝母线;高性能超硬刀具、高端硬质合金数控刀具等产品。
(二)稀土产业链
打造“一核两区”空间发展格局,带动全市稀土新材料及应用产业跨越式发展。一核:以赣州高新区为核心,打造稀土新材料及应用产业发展主战场;两区:以赣州经开区和龙南经开区为重要发展区域,打造稀土新材料及应用产业发展重要区域;以寻乌县、全南县、定南县、安远县、信丰县、章贡区、上犹县等为承载地,作为稀土产业发展原材料及初级产品保供支撑地。其中赣州高新区重点发展稀土永磁材料及电机等产业。支持中国稀土集团整合优化冶炼分离能力,在全市布局建设万吨级稀土原矿冶炼分离以及稀土二次资源回收利用示范线。重点围绕“稀土矿采选—稀土冶炼分离—稀土合金、高纯氧化物—稀土永磁等功能材料”产业链,大力引进永磁电机龙头企业,做大永磁电机等后端应用产业,高标准建设“中国稀金谷”永磁电机产业园。重点发展极端温度高速重载等苛刻工况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高效节能寿命长的石油化工稀土催化材料,高性能高稳定性稀土储氢材料,高能量密度激发光源用稀土发光材料,大尺寸高质量稀土激光晶体等产品。
(三)铜产业链
以瑞金市、赣州经开区、石城县、章贡区为重点,发展废紫杂铜再生利用为主的铜基新材料产业。重点围绕“废杂铜—阴极铜—铜材”“电解铜—电解铜箔—覆铜板—印刷线路板”产业链,实现铜材与电子信息产业的无缝对接。提高铜原料保障水平,满足电线电缆、漆包线、散热器、引线框架、覆铜板、锂电池—电机、变压器、空调、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铜消费产业链需求。
(四)钴产业链
依托章贡区、赣县区等地,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和园区平台优势,重点围绕“钴金属盐、钴粉、钴氧化物、电积钴-钴系列催化剂、钴磁体”“钴锭—钴粉体材料—二次电池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钴合金、钴粉体材料、钴金属盐、钴氧化物、三元前驱体等,不断延伸产业链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
(五)锡产业链
以南康区、会昌县、赣州经开区为重点,重点围绕“锡废料—锡锭—精锡产品—高性能锡材”产业链,重点发展锡无机化合物产品;高抗氧化锡条、活性锡条、无铅锡条、锡丝、银锡粉等高、精、尖系列焊锡产品,锡合金制品等,建立相对完整的锡产业链。
四、重点任务
围绕产业链布置创新链,融通资金链,畅通人才链,提升政策链,着力构建和优化“五链”融合的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一)坚持创新引领
1.成立产业链发展联盟。由链主企业牵头,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参与,成立钨、稀土2个产业链发展联盟,促进产业链企业在技术攻关、产销对接、资金融通、标准制定、企业管理、平台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深入合作,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方向、路径,制定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方向目录,实现各类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江西省钨与稀土研究院,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赣州高新区管委会〕
2.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我市有色金属和新材料科研平台,以及省级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作用,进一步聚焦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关键共性和前沿性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发展需求,更新发布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国内对标企业清单、国内优势研发团队清单、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清单、产业链创新发展问题清单等,提出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方向。围绕联合体提出的攻关方向,集聚创新资源以“揭榜挂帅”等形式吸引多方力量进行联合攻关,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高效协同,在钨、稀土、铜、钴、锡等材料方面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赣州高新区管委会〕
3.推进标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鼓励我市检验检测机构积极参与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行业中心、区域中心建设,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赣州高新区管委会〕
4.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围绕产业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支持一批有市场推广需求、有产业化前景、能转化为大规模生产能力的重点项目,加快重点产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替代进口为目标,以中重稀土功能材料、钨基高性能材料为重点,不断扩大以有色金属新材料和器件为主的应用产业规模。持续开展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工作,支持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品生产与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赣州高新区管委会〕
(二)强化企业培育
5.培育龙头链主企业。实施龙头领航企业、链主企业培育计划,在重点细分领域各培育1家市场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主体意愿度高的产业链链主企业。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以生产技术为核心进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配套,做大做强。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重点企业加快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赣州高新区管委会〕
6.培育壮大链条企业。探索建立由链主企业牵头,产业链发展联盟、有关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产业链发展基金。支持链主企业探索运用产业链发展基金等方式,推动优势企业与资本市场接轨,引进战略投资合作伙伴强强合作,引导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及其配套企业向我市集聚。〔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金融办,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赣州高新区管委会〕
7.培育生产性服务企业。培育一批有色金属和新材料领域的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以及掌握核心技术的应用服务提供商,促进产业链服务型制造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赣州高新区管委会〕
(三)强化集群发展
8.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强化集群产业链对接,促进上中下游企业协作配套、协同发展。建立产业链协作配套中小企业和关键产品清单,鼓励中小企业专注主业,实施技术、装备、工艺更新改造,全面提升产品、服务的质量性能和稳定性水平。支持龙头、链主企业开展供应商协作,释放协作配套产品和产能,鼓励链条企业进入供应链,构建形成稳定的协作服务关系,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形成一批核心关键的产品。定期组织产业链发展联盟对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产业发展支撑能力诊断工作。〔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赣州高新区管委会〕
9.支持实施技改升级。引导一批产业链重点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实施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行动,着力培育一批智能工厂(矿山)、数字化车间。〔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赣州高新区管委会〕
(四)坚持招大引强
10.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由产业链发展联盟提出产业链延链补链方向目录,各地依托目录实施产业链延链补链定向招商,强化精准招商、以商招商。聚焦高端稀土永磁材料、永磁电机、高端硬质合金等有色金属和新材料领域,重点面向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欧美日韩等地区,开展专题推介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落地一批重大项目。〔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中心,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赣州高新区管委会〕
11.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树牢“项目为王”理念,不断完善项目服务机制,用好用足政策资金,大力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有色金属和新材料重大项目。强化对储备的拟建和在建重大项目的调度服务,推动项目加快建设,持续扩大先进产能。〔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赣州高新区管委会〕
(五)优化产业生态
12.强化政策协同发力。充分发挥链长制作用,积极用好产业、财政、税费、融资、要素保障等政策,引导各类政策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强化链主企业推进产业链发展的主导领航作用,以市场化机制提出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服务需求,在链长制领导下,统合“链长+链主”“链长+园区”,以及高校校长、金融团长、专家团长等资源力量,协同实施相关政策,促进政策与产业链发展同向发力。〔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赣州高新区管委会〕
13.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推广应用绿色开采、绿色制造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合理管控冶炼能耗增量,有序引导低效产能退出。发展和完善再生回收和综合利用体系,建立绿色低碳供应链管理体系,促进行业绿色安全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赣州高新区管委会〕
14.强化产业链融资服务。发挥产业基金杠杆作用,引导各类社会资金聚焦企业创新活动,多渠道加大对产业链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机构助力产业链发展的服务功能,鼓励金融机构为产业链发展量身定制开发金融产品,大力支持实施“链主企业+链上企业”协同开展产业链技术改造。围绕重点企业在产业链自主可控、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等方面的融资需求,支持产业链优质企业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赣州高新区管委会〕
15.强化人才队伍支撑。结合产业链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做好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供需对接工作。推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支持江西理工大学等驻市高校加强科研流动站建设,利用学科优势与知名企业开展合作,联合培养专业人才。优化高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专业设置,提高职业教育、技工教育与企业需求匹配度,大力培育高技能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和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通过“校企一体化”“订单式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赣州高新区管委会〕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实施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链链长制,加强全产业链发展谋划和工作落实。在钨、稀土、铜、钴、锡产业领域,构建充分调动链主企业、园区、产业基金、专业机构等多方积极性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加快推动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市重大工业项目投资引导资金撬动引领作用,推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等政策落地见效。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增强产业链政策实施的整体效能。
(三)优化发展环境。开展驻企特派员走访和领导干部挂点帮扶,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加大帮扶企业力度。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调度,定期协调解决产业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持续落实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帮助企业减轻发展压力,努力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发展环境。
(四)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加强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点集群和重点项目成功经验的宣传报道,凝聚推动产业链发展的共识合力。发挥行业协会、产业链发展联盟等社会团体桥梁纽带及协调促进作用,推动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企业与国内外龙头企业、相关组织机构交流合作,提升发展水平。
附件3
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赣州电子信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电子信息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深化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强链补链延链工程,聚焦印制电路板、新型显示模组、汽车电子、视听设备等四大产业发展方向,强化智能终端对全产业链的拉动作用,提升电子元器件等配套能力,进一步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做强做优数字经济和全市工业倍增升级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二、发展目标
(一)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到2026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2200亿元,其中:印制电路板产业突破400亿元、新型显示模组产业突破500亿元、汽车电子产业突破300亿元、视听设备产业突破200亿元。力争规模以上企业突破750家,其中: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3家左右、超50亿元的企业突破5家、超20亿元的企业突破10家。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
(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2个、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在印制电路板、新型显示模组等产业链重点领域,建设一批产学研用创新平台,承担一批省部级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深度参与制定一批国家行业标准,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孵化方面取得一批显著成果。
(三)集群水平不断提高。力争省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达到6个,集群营业收入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比重突破85%。力争超8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实现零的突破,超300亿元2家。省级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零的突破。
三、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印制电路板产业。依托信丰县、龙南市、章贡区、定南县和安远县现有的产业基础,加快促进印制电路板产业转型升级,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发展中、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提升高端印制电路板产品比重,强化本地配套能力建设,形成印制电路板产业集聚,打造国家级印制电路板产业绿色转型示范区。
1.印制电路板生产方面。大力发展IC载板、柔性PCB、高密度互连板、特种PCB、LED/液晶显示器(LCD)用PCB等高端PCB产品,加快工艺改造,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产品落地,不断提升高端PCB产品比重,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2.产业配套方面。发展高熔点、高耐热板材、高频、无卤无锑的阻燃型覆铜板,开发新型金属基板、陶瓷基板、复合基板,加快薄型电子玻纤布产业化,稳步提升本地配套能力。积极引进PCB废水、废液处理企业,实现集中化、规模化处理,解决PCB企业发展后顾之忧。
(二)新型显示模组产业。以立德电子和同兴达电子等百亿级新型显示模组企业为龙头,重点布局触摸显示及模组生产环节,全力推进OGS触摸屏研发及产业化,鼓励超薄玻璃基板切割磨边及抛光技术、低温/低电阻ITO镀膜、全贴合触控模组等技术发展;围绕触控模组生产积极向关键材料和器件等上游延伸发展。
1.产业提升方面。加快布局Micro-LED衬底和外延材料、芯片器件、颜色混合(RGB或量子点激发)、IC驱动基板链接(巨量转移或单片集成)、检测和修复等核心环节,加快推进亮度要求较高的增强现实(AR)微型投影装置、车用平视显示器(HUD)投影应用、超大型显示广告牌等特殊显示应用产品,扩展Micro-LED在可穿戴/可植入器件、虚拟现实(VR)、光通讯/光互联、医疗探测、智能车灯、空间成像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Micro-LED产业规模。
2.配套协作方面。提高新型显示材料、装备企业本地配套能力,完善新型显示模组产业生态,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显示模组产业集群。建立完善的新型显示模组产业链,全面布局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推进上游设备和电子化学品原材料国产化和本地化。支持同兴达电子科技、宝明科技、德普特科技等骨干企业进行上下游垂直整合,做大做强新型显示模组产业,带动智能手机品牌生产、手机/平板电脑方案、智能终端产业链关键零部件等企业集聚,构建较完整的新型显示模组产业链。
(三)智能穿戴终端产业。以产品高值化、高端化为重点发展方向,推进数字化、模组化、集成化产品研发,延伸发展智能音响产品,完善信丰县省级数字视听产业基地建设。
1.产业提升方面。依托朝阳聚声泰、天键电声、得辉达科技等重点企业,开展硅微麦克风(MEMS)、模组化扬声器、数字化扬声器等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发展智能音响产品,培育行业龙头企业。着力引进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吸引一批上下游关联企业入驻,配套发展精密模具、嵌入式软件、半导体封装、原材料加工等产业,完善智能音响产业链条。
2.产业聚集方面。依托以泰电子、天键电声等电声骨干企业,谋划创建5G电声信息科技产业园,推进企业集聚。促进本地电声元器件与消费类电声产品上游零部件生产、下游应用等企业进行区域联合,实现区域性智能音响产业链一体化整合配套。
(四)信创产业。瞄准基础软硬件、信息安全、信创应用、信创技术服务四大方向,不断增强信创产业规模,提升信创产业创新能力,推进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化系统信创替代及信创特色应用试点,深入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打造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信创应用产业示范区。
1.产业提升方面。依托航天国数、江西超越等信创骨干企业,增强信创设备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的生产配套能力,重点招引板卡、固件等产业链上游硬件企业,增强信创设备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的生产配套能力,在信息安全设备制造、互联网安全与商用密码服务领域取得突破,构建竞争力更强、附加值更高、安全性更好的信创产业体系。
2.产业创新方面。联合龙芯、麒麟等信创核心龙头企业筹建赣州信创研究院,推动核心技术攻关、服务创新,汇聚一批信创应用领域创新平台、高水平创新人才,深度参与制定一批行业标准,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及重点新产品,形成一批自主创新成果。
四、重点任务
围绕产业链现代化建设为重点,以平台支撑、龙头带动和协同合作为主要抓手,着力构建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一)提升创新能力,赋能产业链发展。搭建一批公共创新平台。完善中国联通(江西)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赣州市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赣州5G产业发展研究院、南康区工业(电子)设计中心等平台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组建赣州信创研究院,推进中国赛宝实验室龙南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中心、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建设,促进跨区域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继续深化与江西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发挥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优势,积极申报省级以上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服务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自建技术中心。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同兴达电子科技、深联电路、睿宁新材料等龙头科技企业建设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研发平台,突破一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各有关县(市、区)政府〕
(二)坚持龙头带动,加快产业链发展。开展系列招商活动。紧盯粤港澳大湾区,梳理“芯屏器核端”目标企业,掌握相关领域头部企业布局战略,主动了解企业投资或搬迁的各方面诉求,积极参加江西省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专题招商等系列活动,争取每年市级层面及各县(市、区)在大湾区至少举办1场以上产业招商推介会,力争签约引进一批“芯屏器核端”等领域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标志性产业链。深入摸清印刷电路板、新型显示模组、数字视听等重点产业现状,全面梳理供应链关键流程、关键环节,梳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共性技术,精准打通供应链堵点、断点,推动大中小企业、内外贸配套协作各环节协同发展。推动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坚持“项目为王”的理念,依托“项目大会战”活动,完善项目对接、协调推进机制,按照“策划一批、引进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思路,强化对电子信息重点项目的调度和服务,想尽一切办法、突破一切瓶颈,重点推动赣州经开区康佳、信丰景旺电子、于都佰才邦技术等一批新签约项目实现竣工投产。〔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各有关县(市、区)政府〕
(三)建强人才队伍,促进产业链发展。强化人才要素保障,全力落实人才“引、培、用、留”各个环节的政策,推动产业人才量质双升。按照现有人才政策,进一步加大电子信息人才引育力度,组织系列引才活动,持续落实人才新政30条及18条补充措施,加大重点企业用工服务力度,鼓励各类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技工学校推荐应届毕业生来赣留赣创业就业。加强人才队伍支撑。支持高校联合重点企业、重点园区探索建立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和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支持引进国内外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新材料等领域高端人才和团队来我市创新创业。〔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各有关县(市、区)政府〕
五、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链推进协调小组作用,统筹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协调各重点县(市、区)进程,实现差别化竞争,错位化发展。
(二)强化工作合力。各有关县(市、区)、市直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主动作为、久久为功,转变作风、优化服务,协同协力解决好电子信息产业链发展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强化统筹调度。各有关县(市、区)、市直部门要压实工作责任,细化任务清单,抓好重点工作落实,坚持具体抓、抓具体、常态抓、抓常态,提高工作执行力。市电子信息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办公室要定期调度、跟踪落实,确保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附件4
赣州市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现代化
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推动我市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千亿级产业,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现代化产业链为目标,以锂电新能源、氟盐新材料等行业为重点,跟踪培育未来新能源行业,持续延链补链强链,补短板、锻长链、优结构、立长远,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增强我市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着力铸链补链延链强链,巩固夯实产业基础,加快推进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力争实现产业链条进一步健全、产业规模进一步做大、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快四个高质量发展目标。
——产业链条进一步健全。全力构建涵盖从锂矿、萤石矿采选冶、锂电二阶材料、锂电一阶材料、锂电池、新能源汽车整车到废旧电池、锂、钴、镍、锰材料综合回收(梯次利用)的锂电全产业链集群。深度挖掘我市氟盐新材料产业发展优势,打造萤石资源、氢氟酸、电子级氟化物、含氟高分子材料、含氟精细化学品的氟盐新材料产业链,配套支撑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规模进一步做大。到2026年,力争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2500亿元。其中锂电池及配套生产企业营业收入达2000亿元,氟盐化工生产企业营业收入达400亿元,锂矿资源开采达到一定规模,实现部分原矿本地自给,萤石矿资源规范开发利用。
——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到2026年,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力争培育营业收入达10亿元企业50家,营业收入达50亿元企业24家,营业收入达100亿元企业6家。推动3家企业上市。
——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快。依托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江西理工大学、孚能科技、耀能新能源、腾远钴业、中科锂业、石磊集团、中氟化学等一批创新研发平台和龙头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
三、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锂电产业链。按照“矿配应用端、优先中高端、完善产业链”发展思路,坚持“全市一盘棋”原则,加快对全市含锂矿产资源全面整合。加大现有、潜在锂资源整合力度,加强采矿与提锂工业项目研判及项目立项、用地规划、用能、环评等审批事项的监管。在我市开采的锂矿资源须在市内加工至锂电二阶材料产品(电池级碳酸锂、氢氧化锂等),同时大力引进锂电一阶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生产企业,推动在赣州市域内消化锂电二阶材料产能。支持锂矿资源优先配给生产整车、锂电池(电芯及电池组)、锂电一阶材料等产业链中下游应用端和中高端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做大做强钴盐、电解液等材料及电池回收等优势环节,补齐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等环节短板。
(二)氟盐新材料产业链。按照“资源集约化、产业链式化、产品终端化”发展思路,统筹全市萤石资源规范开发利用。推动萤石资源向市、县级国资平台公司集中,向氟盐新材料产业集中,努力打造萤石资源、氢氟酸、电子级氟化物、含氟高分子材料、含氟精细化学品的氟盐新材料产业链,配套支撑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光伏产业链。以爱康光电、三晶电气、赣悦新材料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涵盖电池片、组件、光伏玻璃、逆变器等领域,以产品应用推广带动产业招商落地。
(四)其他新能源产业链。
——钠离子电池。支持孚能科技等龙头骨干企业聚焦降低电池成本和提高安全性,发展钠离子电池,加快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
——其他新型电池。支持纬景储能发展液流电池产品,提高能量效率、降低使用成本、推动规模化应用。依托和润宇(奥沃森)、江西天能等铅蓄电池龙头骨干企业,发展适用于大规模储能的电池。培育发展氢能(氢燃料电池),重点引进拥有制氢、储氢、电堆、双极板、膜材料、催化剂、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的企业。
四、重点任务
(一)强化招大引强
1.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充分发挥我市锂矿、钴盐、镍盐、锂盐、萤石等细分领域优势特色,围绕孚能科技、耀能新能源、腾远钴业、江西佳纳、中科锂业、石磊集团、中氟化学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重点围绕正极、负极、隔膜、铝塑膜、固态电解质、锂电铜箔等产业链断点和短板领域,靶向招引头部企业,逐步形成“龙头带动”“链式聚集”的全产业链发展态势。充分利用我市萤石、岩盐资源,紧盯行业头部企业、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和细分领域高成长性企业,重点引进电子级氟化物、含氟高分子材料、含氟精细化学品制造项目,推动氟盐新材料产业与锂电新能源产业联动配套。〔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投资促进中心、赣州发投集团,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2.推进重大项目高效建设。树牢“项目为王”理念,不断完善项目服务机制,强化对储备的拟建和在建重大项目的调度服务,推动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持续扩大先进产能。用好用足市级工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产业链重大项目。〔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赣州发投集团,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二)强化创新突破
3.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突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基础研究、前沿创新。切实发挥好孚能科技、耀能新能源、腾远钴业、江西佳纳、石磊集团、中氟化学等龙头企业作用,积极鼓励推动其联合有关机构组建锂电、氟盐等细分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快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及成果转化。〔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4.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依托江西理工大学在锂电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建设,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导电剂、高功率电池、电池回收与再生利用等领域开展基础和工程技术研究,为企业提供材料试验验证、计量测试、性能评价、检测认证等服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江西理工大学,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三)强化集群发展
5.加强布局引导。结合我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按照区域集聚、主体集中的原则,优化锂电、氟盐产业布局,锂电产业以赣州经开区、赣县区、龙南市为主阵地,带动大余县、会昌县、宁都县、信丰县、定南县、全南县、崇义县等地,布局锂盐、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锂电池回收等项目,建设锂电产业配套基地,着力打造在国内有竞争力的锂电新能源先进制造业集群;氟盐产业以会昌县为主阵地,带动兴国县、全南县及瑞金市、石城县、龙南市等地,布局萤石开采加工、氢氟酸、电子级氟化物、含氟高分子材料、含氟精细化学品等项目,培育氟盐新材料产业特色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6.加强企业梯次培育。结合锂电、氟盐等产业发展特色,优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占有率高的行业种子企业建立储备库,在政策上倾斜支持,在融资、内部建设、产品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帮扶,加快培育一批“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领航企业,鼓励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链上下游垂直整合,持续做大做强。深入推进企业“映山红行动”升级工程,加快龙头骨干企业上市步伐。〔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政府金融办、市科技局〕
7.有序推进产能提升。引导锂电产业链企业合理建设产能规模,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推动落后企业、无效产能市场出清。杜绝招商恶性竞争,各地政府不得违规为新能源产业投资项目提供税收、资源、土地等优惠条件,防范盲目投资、无序发展、政府债务风险。〔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四)构建产业生态
8.提升关键资源供给能力。按照“矿配应用端、优先中高端、完善产业链”发展思路,坚持“全市一盘棋”原则,加强锂、萤石等关键资源勘探开发力度,不断探明和夯实“家底”。坚持矿产资源高水平、高标准开发利用,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形成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矿山布局,确保优势资源可持续合理开发,有序扩大市内锂、萤石供给,促进资源集聚,发挥资源压舱石作用,保障供应、稳定价格。〔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赣州发投集团,各有关县(市、区)政府〕
9.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相关园区、企业按照绿色园区、工厂、产品等标准,打造绿色园区,创建绿色工厂,生产绿色产品。推动园区和企业因地制宜建设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设施,控制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加强动力电池、光伏组件等产品绿色设计、绿色制造,促进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降低回收利用难度,推动生产过程有害化学物质替代和减量,提升环境保护水平。〔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10.数字化融合赋能。深化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分步骤开展数字化发展水平评价普查和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探索,推动企业结合基础实际提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11.推进综合利用打造南方“城市矿山”。鼓励现有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企业做大做强,帮助更多企业通过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促进废旧动力电池无害化、规范化、高值化利用。引进符合环保政策要求和保障稳定回收渠道的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头部企业,在赣州建设高水平综合利用项目,努力构建全国重要的退役动力电池资源交易交割区域中心,提升我市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影响力。〔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应急管理局,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12.优化产业人才供给。落实市新时代人才实施意见,在锂电新能源产业链关键领域,给予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支持。强化校企合作,加快产业人才培育。围绕耀能新能源、孚能科技、腾远钴业等龙头企业人才需求,引导成立锂电产学研联盟,推动市内本科、高职、中职院校、技工院校与企业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开设定向培养班。龙头企业定期派出业务骨干到学校参与人才培养,学校将实训课程拓展到企业生产一线,引导高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专业人才到本地企业实习和就业。〔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五、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统筹全市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各项工作,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确保产业链链长制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推进我市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协同配合。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协调,明确目标任务,建立互联互通、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共同督促、指导各地推进产业链工作。各地、各有关单位要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主动作为、密切配合,形成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强化政策兑现。各地、各有关单位要按照责任分工,围绕各重点任务分别细化制定专项工作措施和支持政策,充分压实责任、倾斜要素资源,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各项奖励政策由政策牵头单位负责解释及组织申报、兑现。
(四)强化金融服务。加强政银企对接,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链重点企业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利用市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引导基金、氟盐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市重大工业项目投资引导资金、财园信贷通、小微信贷通、工信通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采用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信托等方式融资并优化资本结构。支持企业通过挂牌上市、发行债券等形式到资本市场融资。
附件5
赣州市纺织服装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市纺织服装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认真落实产业链链长制,强化“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发展思路,着力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完善链条,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推进智能化改造,强力实施“三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重点抓实体、推项目、优政策、强服务,加快推动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大力实施企业扶持、人才引育、完善配套、质量提升等行动,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国鞋服优质智造强市”。
产业规模加速扩大。到2026年,纺织服装产业链集群营业收入力争突破2000亿元,规模以上营业收入力争突破300亿元。
企业实力再上新台阶。到2026年,培育上市挂牌企业5家以上,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突破10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10家以上。
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到2026年,新增50条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达到50%,工业云平台普及率达到60%,ERP应用普及率达到60%,MES应用普及率达到30%。
三、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重点围绕“一核四区”(以于都县为核心,宁都县、石城县、瑞金市、兴国县为集聚区)建设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带,紧扣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培育主线,建、延、补、强产业链条,推动形成特色鲜明、定位明确、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于都县:以发展女装为重点,兼顾发展牛仔、休闲类服装;根据女装配饰品较多的特点,配套发展绣花、成衣印花、钉珠、压褶、烫钻、对丝、打缆、烧花、打条、珠边、洗水等工艺型产业;发挥女装产品的时尚特点,延伸发展时尚设计、摄影、模特、网红、时尚生活、女性健康、女性教育培训等产业。统筹建设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纺织服装设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供应链生产调度中心等各类产业服务总部机构和平台,辐射和带动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共同发展。将于都县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时尚女装优质制造基地。
宁都县:以发展品牌童装和商务型男装为重点,配套发展与童装、男装生产相关的工艺型产业,如拉链、绣花、成衣印花等;延伸发展儿童生活、娱乐相关产业,如童模培训、儿童动漫、儿童玩具、儿童摄影等;拓宽男装产品发展空间,发展男性商务用品产业,如领带、腰带、皮鞋、公文包、电脑包等。
石城县:以发展运动鞋服为重点,配套发展与鞋服生产相关的皮(革)料、布料、鞋底、胶水、鞋带以及其它辅料产业,延伸发展以运动护具及户外运动休闲用品产业为主的纺织产业,包括帐篷、睡袋、折椅、登山包等户外设备,以及运动手套、护腕护膝、运动专用袜、运动帽等运动护具和饰品。同步建设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鞋材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
瑞金市:以发展织造和无纺布为主,重点发展针织布类面料和高档无纺布产品,兼顾发展红色文化服装、运动休闲服装和产业用无纺布产品,延伸发展以功能性面料应用为主的各类职业装和家居服。
兴国县:以发展牛仔服装为主,重点发展突出产品设计特征以及天然面料应用的时尚休闲服装,配套发展洗水、绣花、成衣印花、金属饰品、牛仔模特等关联产业,延伸发展与棉布等天然面料相关的纺织品产业,如牛仔包、帆布袋、围巾、桌布等。
四、重点任务
(一)持续完善产业配套
1.建设配套市场。帮助引进战略合作者,推动建设鞋服面辅料线下交易市场和服装成衣线下交易市场,重点运营好于都FDC时尚产业综合体、于都城南客运站面辅料市场等配套设施,促进产业发展业态提升。〔责任单位:有关县(市)政府,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纺织服装产业办〕
2.打造纺织服装设计中心。支持于都工业设计创新研究院建设,扩大龙头企业示范效应,鼓励支持自建研发设计中心和检验检测中心。〔责任单位:有关县(市)政府,市工信局、市纺织服装产业办〕推动设计机构和生产企业合作,提高设计成果转化率。积极对接国内外服装设计云平台,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责任单位:有关县(市)政府,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纺织服装产业办〕支持于都建设设计师空间,力争每年引进3家设计平台落户于都、10名优秀设计师入驻设计师空间,鼓励服装院校、职业院校设计专业毕业生栖息于都,孵化一批年轻设计师。支持于都(深圳)时尚创意产业园项目建设,打造赣深合作样板。〔责任单位:于都县政府、市教育局、市工信局〕
3.加快纺织服装物流中心建设。依托兴泉铁路货运专线,以赣闽国际陆港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宁都、兴国综合物流产业园项目和于都智慧物流公路港、石城智慧物流园项目建设,引进大型专业物流公司、产业供应链管理公司,发展纺织服装专业物流,搭建赣州市纺织服装产业公共信息平台。〔责任单位:有关县(市)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
(二)提升品牌价值链条
4.用好展会平台。支持围绕纺织服装产业建设专业会展场馆,持续办好江西(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博览会。支持县级层面在春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等节假日期间,举办有影响力的女装、童装、牛仔专场或者综合性促销等活动。鼓励赣州市纺织服装企业组团参展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海时装周或时尚深圳展。〔责任单位:有关县(市)政府,市投资促进中心、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纺织服装产业办、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
5.鼓励争创品牌。重点培育1-2家综合性品牌运营公司,每年重点培育5家左右“自主品牌+线上线下融合+个性化定制”龙头企业。落实《支持赣州纺织服装品牌发展推广应用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创品牌、市民用品牌”。〔责任单位:有关县(市)政府,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纺织服装产业办、市商务局、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
(三)大力引进培育产业人才
6.大力引进人才。围绕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需求,落实市县两级人才政策,引进一批产业高端研发人才、设计人才、管理人才及团队。〔责任单位:有关县(市)政府、市委人才办〕充分发挥市县两级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顾问作用,续聘新聘一批产业发展顾问。深入武汉纺织大学、江西服装学院以及我市中等高等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对接校地合作,开展校企对接、校园招聘会等活动。〔责任单位:有关县(市)政府,市纺织服装产业办、市人社局、市教育局〕推进系统性招工,定期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活动。实施归雁工程,通过宣传引导、资金激励等方式吸引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专业技能人才返乡务工就业创业。〔责任单位:有关县(市)政府、市人社局〕。争取市级层面与香港理工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责任单位:市纺织服装产业办〕
7.多措培育人才。发挥市纺织服装产教联合体作用,组织开展“校企双进双看”对接纺织服装产业等活动。〔责任单位:有关县(市)政府,市教育局、市纺织服装产业办、市人社局〕邀请来赣州考察的企业家和专家为市县纺织服装主管部门、重点企业授课,争取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责任单位:有关县(市)政府、市纺织服装产业办〕推动县办中高职院校、技工学校与江西服装学院、赣州职业技术学院深度合作,提高办学质量。鼓励当地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开设纺织服装相关专业,鼓励校企联合办班和定向培养,为园区企业培养输送各类蓝领技术技能型人才。结合江西(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博览会举办赣州市纺织服装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责任单位:有关县(市)政府,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大力培养实操技能型人才,结合江西(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博览会,举办纺织服装行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和服装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责任单位:有关县(市)政府,市财政局、市纺织服装产业办、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总工会〕
(四)扶持企业发展壮大
8.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持续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长三角地区等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重点引进山东魏桥、黑牡丹、恒力等头部纺织企业,爱慕、海澜之家、波司登、安踏、361°、匹克、万旗、以纯等知名服装品牌,积极对接申洲国际、青岛即发、晨风集团等知名企业。加大《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试行)》(赣市府办字〔2021〕38号)宣传力度,吸引纺织服装龙头企业向赣州转移总部或运营中心,协助企业申报享受政策。支持企业技改转型、兼并重组和上市挂牌等,打造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责任单位:有关县(市)政府,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纺织服装产业办、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政府金融办〕
9.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全面落实《江西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江西省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鼓励中小企业专注于特定细分产品市场、技术领域和客户需求,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工艺水平,力争每年培育纺织服装中小企业300家以上,培育新入规企业30家以上。〔责任单位:有关县(市)政府,市工信局、市纺织服装产业办〕
(五)稳步抓好质量提升
10.加快技术机构建设。加快建设江西省纺织服装产品质检中心(于都),争取“十四五”期间获批筹建国家级质检中心。支持江西省鞋类产品质检中心(石城)资质扩项升级,为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公共技术服务支撑。鼓励中纺标检验认证股份有限公司在于都投资建设羽绒服检测中心。〔责任单位:于都县、石城县政府,市纺织服装产业办〕
11.打造行业质量标杆。在纺织服装企业推广运用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引导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支持申报江西省井冈质量奖、赣州市市长质量奖。以于都县“纺织服装消费品标准化试点项目”成功获批为契机,围绕纺织服装产业开展对标达标行动,培育标准化示范试点企业,制定一批纺织服装标准,建立纺织服装标准体系,指引全产业链开启标准化建设。〔责任单位:有关县(市)政府,市纺织服装产业办、市财政局〕
(六)实施数字转型升级
12.推动智能化升级。加大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支持力度,支持赢家时装、佰盈体育、兴雪莱服装、万马服装等重点企业建设一批升级版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打造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持续开展赣州市纺织服装智能制造先进企业评选活动。〔责任单位:有关县(市)政府,市纺织服装产业办、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
13.推进数字化应用。鼓励骨干龙头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推进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纺织装备研发和应用,力争每年推动10家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推广应用高速数码喷墨印花、三维人体扫描等新型技术,不断提升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责任单位:有关县(市)政府,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纺织服装产业办〕
14.发展个性化定制。推广服装定制交互平台技术、模块化设计、便携式三维人体测量技术和装备,采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鼓励运用远程协同设计和3D动态时尚体验技术。通过数字化技术在设计(CAD)、研发(CAE)、生产(CAM)的集成应用,实现人体数据采集、虚拟试衣、样版和工艺的自动生成、柔性生产加工的无缝连接,着力构建服装智能制造的设计研发新模式。〔责任单位:有关县(市)政府,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七)延伸加工制造链条
15.延伸上游产业。探索发展纺纱、织造产业。拓宽现有无纺布产业发展范围,重点发展医卫工程用材、服装衬布等产品附加值较高品类。推进纯黏、涤黏、棉黏纱线和布料生产,支持发展绣花、钉珠、压褶等配套工艺产业。支持发展面料产业,鼓励尼龙、涤纶面料和各类针织面料生产。〔责任单位:有关县(市)政府、市工信局〕
16.坚持绿色发展。认真执行印染、粘胶等行业规范,做好新上项目产业政策认定和可行性研究。加强对企业用能、用水和排污监管。全面整治“低小散”“脏乱差”问题企业(作坊),逐步淘汰落后产能。〔责任单位:有关县(市)政府,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利局〕
(八)多措并举开拓市场
17.打通“线下+线上”销售新渠道。加快纺织服装销售数字化转型,支持自主品牌进驻淘宝、天猫、京东等全国知名电商平台,与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媒体合作,指导企业开展“网红直播”,发展“网红经济”。鼓励依托工业园和物流中心,建设纺织服装电商产业园。〔责任单位:有关县(市)政府,市商务局〕
18.持续扩大纺织服装外贸。以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为依托,大力发展“中欧班列+跨境电商”,吸引亚马逊等知名跨境电商巨头入驻或借道,助力企业海外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鼓励企业建设海外仓,让赣州纺织服装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责任单位:有关县(市)政府,市商务局、赣州国际陆港管委会〕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纺织服装产业链推进协调小组统筹研究部署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定期召开政企圆桌会议,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纺织服装产业带五县(市)和市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细化工作举措,加强政策支持,强化联动协作,共同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大支持力度。统筹现有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纺织服装企业参与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对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瞪羚企业的企业予以相应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差异化、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满足企业融资需求。鼓励技工院校为企业定向培养所需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并给予资金支持。
(三)营造良好环境。建立透明、公正的市场规则,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和技术转化。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的观点,摒弃纺织服装产业是夕阳产业的观念,坚定发展信心,营造良好氛围。
附件6
赣州市绿色食品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
(2023-2026年)
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进全市食品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以调整结构和产业升级为重点,以河东片区为食品产业重点发展区,其他县(市、区)为食品产业特色发展区,整合本地资源,强力招引国内外食品产业头部企业,推动食品产业发展规模化、产品品牌化、营销现代化,打造特色鲜明、国内有影响力的食品产业集群。
二、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力争到2026年,全市食品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400亿元,其中营业收入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5亿元企业30家。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比重进一步协调,精深加工程度进一步提高,高品质产品供给多样,从原料生产到食品流通全链条协同运作、高效便捷的食品供应链体系基本形成。
——品牌影响持续提升。企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品牌管理体系继续完善,培育壮大一批全国知名、竞争力强、信誉度高的“赣南”品牌。
——产业生态不断完善。线上线下营销深度融合,冷链物流体系基本形成,跨界融合、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初步形成各要素环环相扣、利益共同体相互赋能的食品产业生态圈。
三、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巩固壮大优势产业
1.饲料加工业。发挥全市饲料产业基础好、生猪养殖量大、赣州国际陆港原料运输便捷等优势,支持现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向饲料原料生产、畜牧水产养殖、畜禽屠宰、食品加工等领域延伸发展,做大做强饲料产业规模。
2.果蔬加工业。发挥全市果蔬资源丰富、品牌效应强的优势,加快赣南脐橙、寻乌蜜桔、石城白莲、崇义刺葡萄和南酸枣等原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脐橙鲜果分级包装、智能分选业,突出发展高品质蔬菜、食用菌、辣椒等加工业。
3.粮食加工业。发挥全市粮食加工能力较强的优势,加快发展优质米、专用米、营养强化米、米制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等产品,支持米粉重点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推动米粉产业向精深加工和特色化、产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4.富硒食品加工业。立足赣州天然富硒资源禀赋,围绕打造富硒高标准示范基地和培育涉硒龙头企业,构建富硒检测认证体系、科研标准体系、品牌营销体系、服务支撑体系等四大体系。聚焦富硒脐橙、富硒蔬菜、富硒水稻、富硒高山茶、富硒禽蛋等特色产业,加快富硒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开发富硒休闲食品、功能性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二)加快提升成长产业
1.肉制品加工业。加强畜禽、水产等养殖基地建设,提高工业化屠宰集中度,提升南安板鸭、兴国灰鹅、宁都黄鸡等地理标志产品影响力,稳步扩张猪肉、禽类、水产加工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卤制食品、腌腊肉制品、烤鳗,推动熟食产品应用即食包装、小包装。
2.油茶加工业。积极引进中林集团等央企在赣州投资建设茶油大型加工企业,推进油茶资源培育和茶油精深加工,研发生产纯压榨茶油、高油酸茶油等细分品类茶油和茶皂素、茶粕等茶油副产品,以及茶油精油、抑菌产品、化妆品、保健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促进茶油品类多元化,油茶加工产品多样化、高值化。
3.乳制品加工业。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乳酸菌饮品、乳饮料、蛋白饮料等主导产品,鼓励发展巴氏杀菌乳、发酵乳、乳酪、乳清粉等高品质乳制品。
4.酒饮料制造业。大力发展白酒、果酒、果汁、饮用水制造,提高“章贡王”“天贻香”“百丈泉”“君子谷”等品牌的影响力,提升产品附加值。
5.茶叶加工业。建设高标准茶叶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绿茶、红茶、白茶、花茶、袋泡茶、速溶茶等各类精制茶,以及茶保健品、护肤品等功能型产品,打造五指峰、小布岩、武夷源等名优品牌,唱响“赣南高山茶”区域公用品牌,推进茶产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
(三)全力招引风口产业
1.预制菜加工业。引导现有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畜禽屠宰和餐饮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延伸发展预制菜加工业。引进、培育一批头部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围绕国内外主要菜系和地方风味,结合赣南客家地域特色和传统,重点发展即热型、即烹型、即食型、复合型预制菜系列产品。
2.方便休闲食品业。加强方便休闲食品口味、品质、包装以及便捷性研发,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培育一批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鸡、鸭、鹅等禽类高档休闲熟食产品,积极开发冻干果蔬、代餐粉、膨化谷物、能量棒等高附加值食品,积极发展健康营养、个性化焙烤食品,加快发展南酸枣糕、红薯干、多味花生、豆干等地方特色休闲食品。
3.未来食品产业。紧盯食品组学、食品合成生物学、食品感知科学、食品精准营养、食品纳米技术、食品增材制造等食品科技,鼓励研究开发植物基和新资源食品、经功能设计的纳米技术应用食品、食品与文化结合的创意食品、食品与生态相结合的绿色生态食品、药食同源食品等未来食品。
四、重点任务
(一)实施招大引强工程
1.瞄准重点区域。围绕大湾区、长三角、福建、山东等重点区域,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企500强重点企业以及细分领域优势企业,突出招大引强、招精引优,深化对接现有合作伙伴挖掘招商资源,推广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协会招商等招商新模式,实现集群式引进、链条式承接。对符合条件的新引进投资项目,给予招商引资政策补助。重点县(市、区)要组建食品产业招商工作专班,力争全市每年引进20亿元以上项目1个、5亿元以上项目5个、亿元以上项目15个。〔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果业发展中心、市投资促进中心,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2.紧盯风口及重点领域。重点在预制菜、方便休闲食品、未来食品等风口领域,以及粮油、果蔬、畜禽、酒、饮料、乳制品加工制造等体量大、附加值高领域,精准引进一批重大项目落地。重点引培一批技术先进、创新能力强的优势食品精深加工企业“强链”,着力引育一批食品包装、冷链物流和营销等领域头部企业“补链”,引导食品加工及副产物利用向保健品、化妆品等行业“延链”。〔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果业发展中心,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二)实施培优扶强工程
3.突出技改升级。鼓励食品企业引进转化智能装备、绿色包装、立体仓储、线上检测仪器等先进装备和质检技术,培育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推动食品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组织食品企业参加国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4.突出扶优扶强。推动企业梯队培育,按照“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路径,不断壮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能级。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聚集资源要素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资源要素,逐步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企业,支持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推动中小企业做优做精,鼓励企业专注细分领域,持续开展技术研发、工艺升级,形成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的“专精特新”企业。〔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果业发展中心、市政府金融办,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5.突出转企升规。对产能逐渐提高、规模不断扩大、符合法定条件的食品加工小作坊,引导帮助其申办食品加工许可证,转型升级为食品生产企业,推动食品加工小作坊整合创办生产企业。对符合市场导向、成长性好、创新性强、发展前景广阔的小微企业,加强政策扶持和指导服务,培育扶持一批小微企业升规入统。鼓励各县(市、区)对升规入统的食品企业在财税奖励、厂房用地、信贷融资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行政审批局、市果业发展中心,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三)实施平台支撑工程
6.搭建承载平台。支持各县(市、区)以“园中园”模式在现有工业园区内建设食品产业园或食品加工集聚区。以龙头企业、食品产业园、聚集区为依托,引导中小微食品企业入园发展,加速形成集聚效应。加快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高标准建设符合食品工业要求的标准厂房,引导包装、检测、冷链物流等配套企业落户,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供销联社、市果业发展中心,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7.搭建创新平台。依托赣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食品产业政策研究、产业运行分析与预测、信息查询等服务,服务企业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发挥市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食品学科技术力量,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机制,鼓励食品企业创建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围绕传统食品方便化、功能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开发创新,满足消费者对风味、营养、健康方面需求。加快果蔬加工、预制菜加工等食品装备领域制造业创新能力培育。〔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果业发展中心、赣南科学院,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8.完善检测平台。推进市、县食品检测中心建设和检测能力建设,整合县级现有资源,形成以市综合检验检测院为龙头,以瑞金市、龙南市、安远县等区域性检验检测中心为骨干,快检车、快检室为基础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检测网络,通过增资质扩项目提升现有机构检验检测能力。积极引进第三方检测机构,为企业提供多样化检测服务。〔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四)实施品牌创建工程
9.做强区域品牌。建立健全区域品牌运营、品牌管理、品牌应用体系,深入挖掘“赣南脐橙”“赣南茶油”“赣南高山茶”品牌独特价值,整合打造客家预制菜、包装饮用水区域品牌,培育提升区域品牌公共形象。探索区域品牌赋能产业发展模式,将区域品牌优势转化为产品价值优势,形成产业发展优势。〔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林业局、市工信局、市果业发展中心,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10.培育知名品牌。强化企业品牌发展和竞争意识,培育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持久生命力、产品叫得响、消费者认可的知名品牌。鼓励企业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富硒产品认证,积极推动地理标志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赣出精品”申报认定。支持赣州产优质食品申报《赣州市名优创新产品推荐目录》,在政府投资项目、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类项目、国有企事业单位采购项目以及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和公益性项目鼓励选用《目录》产品。〔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林业局、市果业发展中心,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11.打造标准体系。立足保证安全、规范生产、提高质量,支持食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定,鼓励标杆企业制定高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推动企业使用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技术与质量管理融合,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推荐优秀企业参加“质量标杆”评选活动。〔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市卫健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果业发展中心、赣南科学院,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五)实施生态圈打造工程
12.创新营销模式。鼓励企业加强网络营销渠道建设,拓展品牌网上知名度,促进线上线下品牌价值协同发展。引导企业发展“互联网+零售”“设计+用户”“制造+电商”“营销+社交”等创新模式,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宅消费”模式,形成多层次、广覆盖、高效率的营销体系,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拓展新的增长点。加强食品包装“颜值”和创意研发,推动食品包装向方便挑选、方便携带、方便使用发展,实现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统一。充分利用新媒体和自媒体,用艺术形式讲述食品故事,打造“网红食品”。鼓励各县(市、区)对食品工业企业入驻大型连锁商超,在天猫、京东、抖音等网络平台设立旗舰店,上架产品予以政策扶持。〔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联社,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13.完善物流配套。推进食品速冻技术、物流保鲜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提升企业冷链运输服务能力。加强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冷链运输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快打造集采购分销、温控仓储、检验检测、冷链运输、加工配送、展示交易、电子商务、终端连锁等功能于一体的全程温控供应链。在重点县(市、区)建设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项目,加快补齐冷链物流短板,着力构建“全链条、严标准、可追溯、高效率”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供销联社、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14.培育新兴业态。推动食品工业与旅游、文化、康养深度融合,鼓励发展食品工业旅游、制造工艺体验、产品设计创意等新业态。培育一批食品行业工业设计中心,支持企业加强产品绿色设计,提升产品包装、生产品质与原料标准等设计能力。加快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和企业培育,引导食品企业通过供应链创新、定制化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创新模式加快发展,促进服务型制造模式深入应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广新旅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15.加强人才支撑。加强食品产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挂职兼职、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等方式,引进一批学术水平高、急需紧缺的高端人才。推动赣南科技学院等市属、驻市高校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加大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实用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人才队伍。〔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赣南科技学院,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16.强化金融服务。加强政银企对接,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食品行业重点企业和中小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帮助企业利用市重大工业项目投资引导资金、财园信贷通、小微信贷通、工信通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各类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融资并优化资本结构。支持食品企业通过挂牌上市、发行债券等形式到资本市场融资。〔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五、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食品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细化职责分工,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定期协商机制,统筹推进有关工作,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市工业倍增升级专项资金、市农业产业化提升专项资金、预制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相关资金作用,梳理相关扶持政策,将符合条件的食品企业纳入扶持范围,同一事项涉及多项扶持政策的按就高不就低享受。各县(市、区)要结合自身实际加大对食品产业扶持力度,在招大引强、企业培育、项目建设、平台搭建等方面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
(三)强化安全监管。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相关部门协调联动,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机制。在初级农产品、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环节建设食品追溯体系,实现食品全程可追溯。落实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企业生产加工管理水平和能力。推进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增强企业食品安全诚信意识,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附件7
赣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
方案(2023-2026年)
为加快提升我市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全面促进我市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作为根本目标,大力实施“健康+”发展战略,以体制机制创新、卫生健康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为着力点,围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完善产业创新平台,优化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推进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26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50亿元,培育1家营业收入超100亿元企业。
产业结构科学调整。建立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形成以创新药、高端仿制药、高端医疗器械、宠物健康产品等为支撑,实现医药、医械、医宠、医疗、医贸、医食、医养、医美、医游、医研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培育壮大药品、高端医疗器械、宠物经济等细分领域。
创新平台强化支撑。完善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机制,全力推进“重大疾病新药靶发现及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投运,从源头上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快构建完备的医药科创中心体系,打造创新产业生态。加大创新研发投入,促进青峰药业等市场主体研发投入占比增加至营业收入的15%左右。新落地1个国家级医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新增2-3个省部级创新平台。
产业集群提升动能。统筹优化赣州医药健康产业园核心发展区,加速打造章贡区成为医药健康产业中心发展区,信丰县、于都县、瑞金市、赣州经开区等县(市、区)为重点产业协同发展区。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进一步围绕产业需求精准出台政策,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新高地。把握国家药监局、省药监局对口帮扶机制,通过专业服务全面提升我市生物医药企业产品注册审评效率,力争产品从申报到上市的时间较全国平均水平压缩1/3。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空间等要素,充分强化保障。
三、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高水平研发创新药。将“重大疾病新药靶发现及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创新策源主阵地,联动青峰药业在上海建设的全球体量最大的Class A级生物医药创新专业加速器,全面打通“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转化应用”的路径,以创新升级为主线,以临床价值为导向,重点聚焦肿瘤、糖尿病、自身免疫、心衰及脂肪肝炎领域,研发Ⅰ类创新药10个。其中青峰药业1类化学创新药GP681(抗病毒),和美药业1类化学创新药Hemay005(抗自身免疫性疾病)均已完成临床III期临床试验,力争2024年获批上市;青峰药业肿瘤免疫激动剂DN052、DN089,和美药业广谱治疗实体瘤的品种Hemay181等原创性药物力争2024年进入国际多中心的II期临床试验。
(二)高标准转型仿制药。依托青峰药业百亿级药品商业化生产基地,构建从高端仿制药研发、生产、检验到售后的全生命周期质量保障体系,利用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积极承接国内优质品种的产能。依托山香药业打造微丸压片、热溶挤出等高技术壁垒的新型制剂技术平台。全面推动济民可信瑞金九华药业、海欣药业、润泽药业、邦达高科等公司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提高市场竞争力。2023-2026年期间力争新申请高端仿制药批文20件,积极支持企业产品参与集中带量采购。持续推进延链补链,加快引进制药龙头企业,进一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建成产品高端、品种齐全、潜力强劲的高端仿制药基地。
(三)高效能延展医疗器械。促进医疗器械产业由中低端化向高端化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围绕完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条,加大对链主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的招引力度,补齐短板弱项,加快建设医疗器械检验分中心。产业链上游方面,重点引进模具设计、制造、成型项目,积极引入第三方医疗器械检测平台,培育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土壤。产业链中游方面,积极对接迈瑞医疗等行业头部企业,围绕高端医疗装备、家用医疗器械和产业配套企业强链补链。培育打造产业链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持续推进威高集团南方制造基地、海尔医疗家用医疗器械生产基地、深圳汇进医疗器械产业化生产基地、麦帝施激光手术系统生产基地等项目达产达标。2023-2026年力争获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70张,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实现“零”的突破,申报莫廷医疗眼科设备等创新医疗器械2个。依托定南县国家康复辅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着力发展自动护理床、智能轮椅、智能穿戴设备等产业。
(四)高质量聚合宠物产业。依托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和赣州医药健康宠物科学研究院,着力在章贡区打造研发平台、人才平台、检测平台、数据平台、生产平台、展销平台、话语平台,助推科研成果产业化。产业链上游方面,加强基础研究、产品研发、检验检测、AI大数据等创新研发,加快推进模式动物工程中心、模式动物实验基地等项目建设。产业链中游方面,加强宠物创新药、生物试剂与科学服务、宠物医药健康生产制造,重点对接中高端宠物主粮、宠物处方粮、宠物药品产业化项目,持续推进京东京业汇、深圳赫兹宠物疫苗、深圳红瑞宠物食品等生产项目建设。产业链下游方面,积极引进宠物经济产业基金,加快设立宠物产业基金;积极引进更多宠物电商平台,快速做大宠物产业贸易规模。
四、重点任务
(一)顶层设计,政策引领
完善顶层设计,强化高位统筹,优化医药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改变全市缺乏统筹、各自为政的发展局面。推动市级层面出台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促进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实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优化专业服务。成立专班加快药品、医疗器械的注册申报,推动“证照分离”、健全公平竞争制度、优化审评审批服务、改进商标注册受理、推动药品国际合作、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政策层面,推进省级层面出台支持赣州建设国家医药科创中心的政策意见。章贡区作为全市医药健康产业园的核心阵地,要继续紧密出台一系列扶持、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着力破解全国重点实验室二期建设难题,营造市场与政策相匹配的“双轮驱动”格局。〔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章贡区政府〕
(二)有序开发,差异发展
准确把握顶层设计、有序开发与差异发展的关系,统筹好整体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之间的关系。以全市整体规划为指导,以区县特色为导向,优化区域规划,实现合理布局。一是章贡区继续立足医药产业已有基础,加快标准厂房建设,高标准打造产业链齐全、创新要素活跃的医药健康产业园,力争2026年跻身全国生物医药园区百强榜单。二是其他区县推进医药健康产业下保健产业、营养健康食品、康养旅游、中成药等产业发展,统筹有序推进各地康养项目建设。三是结合城乡区位差异,探索医药健康产业“三产融合”,推动城市和农村医药健康产业协同发展,着力破解我市中药材市场萎缩局面。四是推动医药健康产业与医疗卫生事业深度融合,“三医”联动探索将更多的创新产品与技术及时应用于临床,以两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为龙头牵引,强化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工信局、市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新旅局、各县(市、区)政府〕
(三)鼓励创新,要素集聚
一是鼓励创新。强化医药健康产业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尤其是提高临床急需药品和医疗器械等成果的转化。二是大力推动健康产业与其他业态的融合,支持各地结合区域特色,探索生态旅游与医疗健康相结合的康养模式,融合旅游度假、休闲娱乐及文化养生等。三是要素集聚。引导和支持我市医药健康产业加快发展,重点促进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的融合,力争统筹盘活健康产业资源,充分调动高端智库、先进技术等外部支撑,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医药健康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为我市医药健康产业“走出去”提供桥梁和舞台。四是创新思路,建设精准医学中心,打造具有标杆性、学术引领性、高端服务性的涵盖检验/病理、公共卫生、成果转化、技术培训等多种功能的全方位医学中心,促进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与医疗行业新业态的发展壮大。〔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卫健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文广新旅局、各县(市、区)政府〕
(四)加强管理,规范发展
一是制定规范。建立完善的医药健康产业体系,制定标准体系和监督体系,完善日常监管制度,加强行业监管力度。二是加强管理。加快将健康融入所有行业,建立医药健康产业统计核算体系,做到应统尽统,加强信息数据的分析,为产业发展路径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把医药健康产业产值、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作为重要指标进行呈现,力争医药产业链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10%以上。三是强化服务。对发展状况较好的规模以下企业精准服务、引导培育,争取早日达标入统。四是推进项目入库。重点关注威高肾科、京东京业汇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及时申报入库。〔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政府〕
(五)招大引强,注入动能
一是聚焦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产业“热力图”作用,聚焦北京、上海、苏州、广州、深圳等医药产业资源富集地区,聚力招引龙头项目,借力商会和行业协会桥梁作用,对项目资源重点地区开展扫楼行动,深入拜访重点项目,拓展项目信息源,充实项目储备库。二是聚焦外资项目。针对园区外资项目储备不足的短板,坚持紧盯欧美、聚焦日韩的工作思路,全力加大外资的利用度。借助知名国际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力量,紧盯有投资意向的跨国企业。三是聚焦平台支撑。充分发挥模式动物中心、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等的平台优势,全力招引创新药、有源类医疗器械、宠物药项目;依托国家部委对口帮扶机制及央企援赣的机遇,着力引进国药集团等一批央企;结合我市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利用现有企业丰富的产品管线及强大的产能,引入特医食品和营养健康产业链上的品种资源。〔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卫健委、市工信局、市国资委、章贡区政府〕
(六)深挖资本,引留人才
深度挖潜资本。一是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吸引多方参与,提供产业基金助力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二是金融机构应当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和医药健康产业贷款抵押担保范围,鼓励保险资金支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探索“医药健康+保险”新模式。三是鼓励医药健康企业拓宽各类渠道,为企业创新发展和产能扩张募集资金,积极开展员工持股,对创新人才实施股权激励,充分运用“映山红”计划,力争至2026年,我市有2-3家医药健康企业上市。〔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市卫健委、赣州发投集团、各县(市、区)政府〕
引育留用人才。围绕健康服务产业各环节,制定健康服务产业中长期人才培养与引进计划,组建健康产业领域专家库。做好人才服务工作,解决高端人才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一是根据产业定位吸引外部人才。成立医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建立人才基层服务制度,健全激励机制。二是注重培育留住人才。紧盯医药健康产业体系分工,围绕市场需求,引导大中专院校合理设置医药健康产业相关专业,支持申报建设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省级外科手术模拟公共实训基地等培育机构,加紧培养医药健康产业相关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急需的实践型人才。着力解决人才关心的住房、教育、待遇、晋升问题,优先将本地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引进重点。〔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赣南医学院〕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联动协同。进一步健全生物医药产业链链长工作运行机制,各产业链成员单位强化协同配合,发挥产业链机制、链主企业、产业联盟的作用,搭建常态化对接平台,召开产业内循环对接会,畅通技术对接、人才对接、产融对接渠道,促进企业间要素资源流通和内生增长。突出精准化帮扶,通过不定期召开政企圆桌会议,完善医药企业日常问题办理机制,不断提高问题办结率、办理及时率和企业满意率。对重点项目的重点问题,探索链长绿色直通车反馈机制。
(二)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企业帮扶政策和招商政策,打造政策高地,积极培育对产业有较强影响力、集成创新能力和领航带动作用的链主企业,围绕链主企业开展延链补链强链工程。支持产业链上中小企业开展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改造提升。及时更新医药产业链“四图五清单”,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积极“争资争项”,争取升级重大项目投资引导资金,用好市区级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银行资金支持重大工业项目招引、建设、投产。
(三)强化要素保障。推动资源要素配置与医药产业链发展联动,着力破解“错配”问题,引导用能、用工、材料、运输、融资等资源要素向重点集群、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集聚,提高资源要素使用效率,有效保障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