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发人:蓝赟 赣市科委提字〔2021〕4号
分类:A
关于市政协五届六次会议第144号提案答复的函
邹大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赣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提案中的建议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让我们很受启发,对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很有帮助。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推动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筹建工作创造了“赣州速度”,成为中国科学院在江西设立的第一个直属科研机构,也是近十年来中国科学院在全国布局的唯一新建院,填补了我省没有国家级大院大所的空白。主攻科技创新成为“六大主攻方向”首攻方向,科技在全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围绕您提出的建议,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关于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
近年来,市本级财政积极贯彻落实科技投入政策,切实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全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2020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29.59亿元,较上年增加1.79亿元,同比增长7.5%。2016年-2020年市本级财政预算累计安排创新赣州专项资金、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等达5.07亿元。2021年,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创新赣州专项资金、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等1.34亿元。
加大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辅导,推荐好朋友科技、裕丰智慧农业等51家企业申报独角兽、瞪羚企业。整合资金设立了“培养龙头企业专项资金”,年资金额1.2亿元左右,其中,设立培养龙头企业技改专项资金,对龙头企业技改设备投资进行奖补;设立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奖励资金,对获得认定的国家、省、市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和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达标的企业进行奖励。您在提案中关于在领军企业营收破一定金额时给予奖励的建议较具体,我市在这方面已有一些政策,我们将在以后工作中研究参考。在组织科研攻关方面,我市今年将首次实施“解绑挂帅”制度,遴选若干重大方向给予重点支持。
二、关于培育企业创新主体
近年来,我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赣州的实施意见》、《赣州市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以及《赣州市促进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明确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后补助,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一次性补助。同时积极兑现科技奖补政策,2020年市本级财政兑现高新技术企业奖补政策资金5065.838万元,惠及全市291家企业;拨付科技协同创新补助资金640万元,惠及20户科技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拨付大学生科技创业扶持补助资金364万元,资助大学生科技创业项目40个。
我市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2020年,赣州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79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16家,新增数量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企业总量首次破千,达到1094家,提前一年完成赣州市委、市政府主攻工业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翻番目标。您关于对高新技术企业分规上规下给予扶持的建议,市科技局正与市财政局密切沟通,预计今年实施。
下一步,我市还将开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活动,实施提升重点产业链集群创新能力推进计划,帮助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建立创新制度、解决创新难题;实施2021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推进计划,针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围绕知识产权运用、标准化宣贯、质量管理等重点内容,开展集中培训、现场辅导和一对一诊断。
三、关于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高质量建设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扎实推进二期工程(一期新建)建设。年底前基本建成专家、学生公寓楼,加快完善周边配套设施;谋划筹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稀土学院;以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为核心,依托稀金科创城,高标准规划建设赣南未来科技城。加强与科技部、省科技厅的对接汇报,依托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力争获批组建国家稀土技术创新中心;组建省实验室,进一步夯实基础、完善条件,争取科技部支持组建稀土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搭建各类平台,为建设国家实验室奠定基础。
三年筹建期内(2020-2022年),省、市财政共安排基本运行和建设资金26亿元,其中基本运行资金6亿元(省、市每年1亿元)、建设资金20亿元(省、市各10亿元)。围绕资金筹集管理工作要求,截至目前,共筹集到位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建设和运行等资金13.25亿元,其中:省级建设和运行等资金8.1亿元、市级建设资金3亿元、市级运行等资金2.15亿元(其中2021年运行资金1亿元)。
二是加快构建创新平台体系。聚焦“1+5+N”重点产业,实施创新平台攻坚,大力引进“中字头”创新平台和高端科研机构,加快发展赣州智研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全年新增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8个以上;按照“一县一产一平台”,加强市级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和扩大覆盖面,组建市级科技创新平台80个以上,建立动态绩效激励机制,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30%以上。
下一步,我市还将建立创新平台监督考核和评价制度。加强平台的规范管理,建立以绩效考核为基础的资优限劣管理办法,强化主管部门、依托单位对平台建设和运行的监管和评价,根据平台引进人才、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情况给予持续稳定的财政经费投入支持。
四、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建好用好赣州科技大市场。加快建立线上与线下互动、互补、互联的赣州科技大市场服务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在2020年预算安排200万元的基础上,2021年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科技大市场建设资金340万元,比上年增加140万元,增长70%,用于引进成熟的市场化运作科技成果机构在我市建设科技成果交易市场,推动科技成果在我市的落地转化。2021年,市科技局联合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已经举办中国膜工业协会年会、中国科学院稀土科技成果对接会等多场次高级别成果对接会。
二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2021年市本级预算安排科技专利资金270万元,专项用于资助发明专利授权、维持、实施运用、知识产权人才、优势企业、专利代理机构,支持专利执法、宣传、培训等专利工作的开展,助力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
三是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021年市本级预算安排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200万元,用于对现代农业攻坚、农业产业重点工程、农产品保价稳供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进行奖补。
下一步,我市将依托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积极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探索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新模式、新路径,着力打造科技资源集聚区,发挥好科技创新对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支撑作用。支持中国科学院STS项目在我市落地转化。持续推进03专项成果推广应用,扩大应用场景,承担实施一批03专项示范应用省级项目,推动创新成果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行业智联样板,助力赣州5G融合应用、智慧城市建设。
五、强化人才引进和人力支撑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最关键、最基本要素。2017年,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人才发展新政策,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人才住房建设的若干意见》两个政策文件,根据人才层次、类别不同,制定了17个政策包,对人才给予无偿资助、税收返奖、住房优惠及提供人才管家、私人医生,公办景点免票、进出港口车站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2019年,市委人才办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人才集聚的若干措施》,为“人才新增30条”补充完善了18条更加细化的政策举措。为兑现上述政策,市、县两级财政分别设立了人才专项资金,其中市本级财政预算从2018年起,每年安排人才专项资金6000万元,全力支持人才新政优惠政策的兑现和人才相关工作的开展。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快人才住房、人才小镇、人才公园建设,深入推进“赣才回归”工程、“苏区之光”人才计划,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省人才工程计划;加大外专“高精尖”创新人才引进力度,着力构建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际智力的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支持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350名;引进培育产业领军人才或团队20个、高层次人才200名、急需紧缺人才2000名以上。市财政将贯彻落实科技投入政策,及时兑现科技奖补政策和人才优惠政策,继续支持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办理单位及电话:赣州市科技局
联系人:彭小舟8991581
邮政编码:341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