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赣州市“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引领体育消费新需求”情况的报告
一、赣州体育产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赣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聚焦国家、省、市关于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打造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线路),促进“体育+”融合发展,强化政策扶持引领,壮大体育消费市场,激活体育赛事经济,全市体育产业呈现良好向上发展态势。
截至目前,全市体育产业登记法人企业600余家,入规入统体育企业10家,2022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达252.81亿元(居全省第二),增加值76.13亿元(居全省第二),占全市GDP总值1.68%,体育消费总规模175.09亿元(居全省第二),人均体育消费1936.9元。全市体育彩票市场份额达68%,销售门店达1217个,近五年累计销量超60亿元,居全省第二。成功创评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家、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线路)9个、优秀民俗民间项目2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项目)8家、示范健身步道11条,居全省第一。其中,大余丫山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村及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列全国十大榜首),瑞金红区运动休闲旅游线路、于都新长征线路获评全国精品体育旅游线路,崇义县阳明山春节假期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获评2023年春节假期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创抓机遇,努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强国建设,持续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一系列体育产业支持政策相继出台,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一是强化政策引领。积极推动体育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在全省率先制定并出台《赣州市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高标准规划打造赣州体育产业“一核三圈”。推动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制定并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负纾困助力小微企业平稳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各地结合实际不仅出台了体育产业规划,还出台了促进产业发展、刺激体育经济消费的政策和措施。如:上犹县出台了《上犹县赛事经济扶持奖励办法》,用最优的政策搭建体育赛事总部经济。二是加大体育用地供给。加强场地设施建设,确保满足体育综合体用地供给,统筹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和合理利用,出台中心城区及各地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全市建有大中型体育场馆130个,获补助场馆86个,占比达66%,引入社会资本运营46个。其中,今年年底即将建成交付使用的赣州市全民健身中心占地面积达450亩,建筑面积约36.8万平方米,配有“一场两馆”(即5万座的综合体育场,1.5万座的综合体育馆和3千座的游泳跳水馆),能够满足竞技体育比赛、业余训练及培训、群众健身、文化娱乐演出、旅游休闲、商贸会展的一体化城市服务需求。三是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将体育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纳入招才引智计划。组织各地分管领导和体育管理干部职工赴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井冈山等地开展研学,全面提升履职能力。
(二)融合发展,推进体育产业各业态全面发展。坚持深化“体育+”融合发展理念,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体育特征鲜明、文化气息浓厚、产业集聚融合的赣州体育融合发展之路。一是深化体教融合。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深化体教融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实现小学阶段每天1课时,初中阶段每周至少3课时,高中阶段每周至少2课时体育课要求。依托社会体育组织力量和资源,用足用好“四点半”课后服务时段,如:于都县、定南县聘请专业教练员团队,开展校园足球等项目的普及推广;章贡区依托多个单项体育协会资源和力量,全面推进体育项目进入“四点半”课后服务时段。坚持“以赛促训、以赛促普”原则,打造班级、年级、校内、校际、县级和市级等六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构建了“学校办学、社会办学、市场促学、赛事练学”的体教融合新发展格局。成功争取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办事处、全国体育运动学校体教融合改革试点校在我市挂牌。于都县体教融合试点得到了国家和省体育局领导的肯定。2023年全省体教融合工作会会议在我市召开。二是加强体旅融合。围绕赣州全域旅游建设,将自行车赛道、健身步道等体育元素有机融合,构建集旅游休闲观光健身于一体的新型体育产业。大余丫山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全国共12家)及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列全国十大榜首),在今年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工程发展研讨会上作典型发言。瑞金红区运动休闲旅游线路、于都新长征红色之旅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获评全国精品体育旅游线路。三是推动体卫融合。致力打造医疗保健、社区服务、体育文化等配套服务功能齐全,整体环境优美的大型健身场所,崇义县全民康养健身综合服务体、上犹县南湖国际垂钓体育运动基地、大余县体育运动服务基地、会昌县欢乐谷户外健身拓展基地、龙南太平康养等一大批健康运动项目服务各类人群,推动健康中国。四是促进文体融合。充分发挥赣南苏区革命传统教育、苏区体育文化教育等资源优势,以“新时代重走长征路”为主题,在全省率先编制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规划,建成“新时代重走长征路”健身步道5552.30公里(每个县均超300公里),并依托优质步道开展中国自行车巡回赛、赣江源半程马拉松、万人健步走等赛事活动;依托瑞金、兴国、于都等地红色资源优势,多形式开展继承和发扬苏区体育、中华体育精神有关教育培训活动。今年5月30日,在瑞金成功举办纪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卅”赤色体育运动会90周年暨红色体育文化发展座谈会,国内十余名知名体育史专家学者远赴瑞金交流。
(三)创建品牌,让“赛事经济”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坚持以体育赛事为载体,注入文化内涵,拓展旅游外延,形成以赛促旅、体旅共进的新业态。一是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以打造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在全省率先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不断强化赛事组织建设,提升赛事配套服务水平,构建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节庆有亮点”的全民健身新格局。截至目前,年均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500余场次(今年上半年,已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近300场次。其中,国家级6场次,省级5场次,市级63场次,县级近200场次),全市拥有社会体育指导达2.4万人,体育社会组织累计组建454个,各级体育社会组织达454个,健身志愿服务队21支,体育服务志愿者近万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2.71人,居全省第一。崇义县为全省唯一获评的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二是创建全国足球改革试验区。先后制定了《关于打造市级青少年足球强队工作方案》和《关于赣州创建全国足球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成功争取省体育局为赣州量身定制并印发了《关于赣州创建全国足球改革试验区实施意见》。截至目前,全市建有足球场地954块(社会足球场292块,校园足球场662块),实现足球场地万人比(0.9块/万人),拥有足球教练员1381人,裁判员683人,专(兼)职足球老师1127人,足球运动项目进校园实现全覆盖,足球区域赛、城际赛、校际赛、班际赛已全面构成,足球赛事经济正逐步突显。三是打造赣州全民健身赛事IP。持续推出8月8日全民健身日和“全民健身,幸福赣州”系列主题赛事活动,举办职工体育消费节、村BA篮球赛、妇女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千人瑜伽展示等赛事活动,成功打造了“赣粤闽湘”网球邀请赛、“融湾”赣粤闽篮球邀请赛、“赣粤杯”足球联赛等区域性赛事,举办了全国攀岩锦标赛、全国“体校杯”足球联赛、全国县域足球联赛、全国青少年U系列软式曲棍球锦标赛、全国滑翔伞定点联赛等品牌赛事。四是发挥体育赛事综合带动效应。依托体育赛事聚人气、影响大等综合带动效应,利用节假日和重要时间节点,有针对性的推出赣州市赛龙舟邀请赛、全民健步走、广场舞大赛等体育赛事。今年上半年,全市共举办(承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近400场(其中,全国性、区域性体育赛事21场次,省、市级体育赛事136场次,县级体育赛事200余场次),受众规模近600万人次,直接带动消费3976.91万元,间接拉动消费8340万元,居全省前列。其中,入驻我市的全省唯一本土职业篮球俱乐部—赣驰俱乐部2023全国男子篮球联赛(NBL)常规赛(主场)上座率高达95%以上,通过腾讯视频、咪咕视频、百视TV等平台在线转播,累计在线观看人数超300万人次,吸引了一大批粉丝赴赣观赛。
(四)一县一品,打造具有赣州特色的体育综合体。不断拓展体育服务功能和内涵,融合发展全民健身、休闲旅游、餐饮住宿、大型会展、文化演艺等业态,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多元的体育服务综合体。成功打造了南康航空小镇、全南攀岩小镇、上犹垂钓小镇、上犹赛车谷、大余运动休闲小镇、于都国家及冰雪训练中心、定南国家级足球训练(培训)中心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综合体,年均接待人数超千万人次,实现体育项目总收入超10亿元,对区域经济带来近50亿元的综合拉动效应,先后承接了全国攀岩锦标赛、全国“体校杯”足球联赛、全国县域足球联赛、全国青少年U系列软式曲棍球锦标赛等200余场次体育赛事活动。
(五)科学布局,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用管一体化。着眼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完善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各类体育设施,在全省率先编制并印发各地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全市高标准规划体育公园、健身点、健身步道等设施项目超500个。二是努力夯实基础。加快各类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建有大中型体育场馆130个,篮球场6242块、足球场954块、羽毛球场(馆)3430块、社区(行政村)体育设施359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994个,社区全民健身设施示范工程76个、乡镇多功能运动场37个,人均场地面积达2.53㎡,实现行政村健身设施全覆盖。三是积极创新机制。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良好氛围,引导、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体育设施,提高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经营体育设施的积极性,民营资本投入的章江足球主题公园、路亚垂钓基地、冰雪项目训练场、马术训练场、滑翔基地等新兴体育休闲项目吸引了大批来自省内外的体育项目爱好者。制定并出台《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办法》《赣州市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办法》《赣州市体育社会组织绩效评价体系》,创新路径、以少博大、鼓励激励体育社会组织通过市场经济手段,举办(承办)高水平赛事活动,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推动赛事经济持续上扬,扭转了过去单靠行政手段、行政力量发展体育的局面。四是坚持社会共享。提高体育资源使用率,积极探索对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对外开放模式,在全省率先出台《赣州市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施方案》,目前全市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场地开放率已达100%。
(六)因地制宜,打造“一核三圈”的赣州特色体育产业聚集区。结合赣州体育产业现有的集聚态势和地域特色,实施核心引领、三圈联动、突出重点的体育产业发展战略。一是打造赣州体育产业都市核心区。围绕章贡区、南康区、赣县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赣州蓉江新区等城市核心区域,发挥域内体育人才、设施、赛事、科技、金融等方面的综合集聚优势,形成以竞赛表演为核心、以全民健身和场馆服务为支撑、以体育文创为驱动、以数字体育信息平台为载体的现代体育服务业都市区。二是创建体育产业三大特色圈。以瑞金红色运动休闲旅游基地、宁都翠微峰度假区、石城九寨温泉度假村、会昌汉仙岩度假区等核心区为依托,着重发展红色体育休闲旅游活动,创建“瑞兴于贡江源”红色体育示范圈;依托龙南、全南、定南、信丰、寻乌、安远等地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着力开展攀岩、摩托车越野、国际马拉松赛等赛事,成功打造东江源·三百山马拉松、南粤古驿道定向、“赣粤杯”足球联赛等知名品牌赛事,创建“三南东江源”区域体育产业合作先行圈;利用上犹、崇义、大余等章江源流域丰富的水域资源,重点发展垂钓、赛艇、龙舟等水上休闲项目,同步发展山徒步、露营、骑行等山地户外项目,创建“大上崇章江源”户外运动休闲圈。
(七)数字赋能,营造“放心、舒心、开心”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聚焦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数字体育”,积极构建便捷高效、科学合理、放管结合的新型数字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一是构建“体育健身+互联网”模式。在全省率先打造新型数字化体育公共服务平台—“运动赣州”微信小程序,将赛事咨询、政务服务、场馆信息等各类资源分类整合,智能化推荐就近健身服务场所,科学化展示健身服务项目。截至目前,平台注册会员达4.5万人,注册商户243家,收集汇集全市206个体育场地、454家体育社会组织和4388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信息数据,实现“体育资源一览无余、健身需求一点就行”的建设目标。二是提升数字化服务效能。推进政务与公共服务便利化、协同化、精准化,打造便民惠企的政务及公共服务环境,借助江西省政务服务网、政务官网等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多平台线上显示。截至目前,体育类服务事项办理环节均节压缩至3个环节以内,办理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35%以内,简单事项实现“一日办结、即来即办、即办即取”。三是打造全民线上健身新格局。利用互联网平台跨时间跨地域优势,成功创建赣州云上运动会线上体育赛事品牌,常态化开展线上马拉松、AI云竞赛、健身风采展示等多项系列活动,联合注册商家推出“体育惠民卡”,联合九江银行发行“运动赣州·联名信用卡”,有效引导全民健身走向线上锻炼新时尚,年均累计通过线上服务健身人次达550万以上,拉动地方消费上亿元。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体育产业发展的奖励政策缺乏。省政府办已出台《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税费、知识产权和金融等方面明确了支持内容,但整体内容缺乏奖励的具体办法,尤其在承接高端体育赛事、发展高水平职业俱乐部、打造体育产业园区和基地等方面缺乏奖励依据,对照广东省深圳市现已实施的《深圳市高端体育赛事资助操作规程》《深圳市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资助奖励操作规程》和《深圳市体育产业园区和基地奖励操作规程》,分别对承接单项全国性高水平体育赛事最高奖励500万元,中甲、CBA、排超女子队伍资助2000万元,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园区或基地分别奖励200万元和100万元。
建议:一是转变观念,强化对体育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要充分认识到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健康产业,各级政府层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内在联系,提高对体育产业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体育部门的协调与帮助力度,由政府层面牵头制定并出台体育产业奖励政策。二是强化激励,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每年从省级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用于支持、奖补体育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和项目,高端体育品牌赛事,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线路等方面给予资金奖励。
(二)体育信息化程度不够高。根据《财政部、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申报补助体育场馆需具备信息化服务,但目前全省各地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受资金、技术等方面制约,整体推进较缓,各地信息化、智能化体育场馆不足。同时,多元主体、多元结构的体育信息资源处在过于分散状态,缺乏对海量信息资源进行高效整合的统一途径和平台。
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云平台,实现各类体育资源信息化管理。加强体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总体技术方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管理机制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出台相应的文件政策,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加快建设“运动江西”智能化平台,进一步拓宽业务应用、开拓信息资源服务,整合并支持各地自主研发体育智慧化系统(如:运动赣州、运动崇义等)。二是加大投入,统一规划、建设一批信息化体育场馆。由省体育局牵头,协调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相关部门,加大信息化场馆建设的扶持力度,在全省范围内规划、设计一批信息化体育场馆。三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提供智力支持。打造专业化体育信息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配齐配强智能化场馆管理类专业人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大力开展体育信息化知识技能的培训。
(三)体育产业统计调查制度不够健全。当前,体育产业统计未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体育产业统计缺乏一套完整规范、切实可行的统计指标体系,导致各地体育产业统计各自为政,执行的体育产业统计调查方法不尽相同,统计口径也存在一定差异,导致现行的体育产业统计调查结果,未能准确反映各地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建议:一是强化重视,将体育产业统计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明确由统计部门牵头,体育部门配合,将体育产业统计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列为各级统计部门常规统计工作内容之一,对体育产业统计调查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同时,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加强体育产业统计队伍建设,积极配合做好体育产业统计工作。二是建立制度,形成体育、统计、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同的联合工作机制。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细化工作任务,自上而下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产业统计流程和规范,建立完善各有关部门与体育部门、统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数字资源共享渠道。三是健全办法,建立健全体育产业统计调查办法。完善体育产业分类,制定体育消费分类、体育产业关联行业的剥离系数、体育项目目录及产业统计、体育赛事活动效益评估等统计标准,从供给端、消费端、投资端等多维度健全体育产业统计体系。
赣州市体育局
2023年8月31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