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206号
提案答复的函
李祖高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全市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体育产业是绿色产业和健康产业。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我局高度重视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工作,坚持“体育+”与“+体育”的产业融合发展理念,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齐头并进,各具特色,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市创建全国精品体育旅游景区(线路)6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个,省体育产业示范单位(项目)8个。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建设体育项目,举办UTCC崇义100国际越野赛、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赛、全国夏季游泳锦标赛、全国“体校杯”足球赛等高水平赛事活动,有效推动体育赛事经济及体育产业持续上扬,社会和经济效益初现。但正如您在建议中提到的,目前我市体育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仍较小,各地对发展体育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认识不足,体教融合形式单一,体育设施投入少,有影响的体育赛事不多,知名度不高等,加快全市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任重而道远。下一步,我们要在以下方面着力:
1.加强组织领导,推动体育产业发展规划落地落实。2021年我们加强规划引领,推动政策落实,编制印发了《赣州市“十四五”体育产业规划》,将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纳入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着力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标准引领、市场监管、宣传动员、条件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体育、发改、自然资源、旅游、文化、教育、住建、卫生健康等多部门共同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协调机制,纳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要议事日程,共同研究推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确保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和任务要求落实到位。要求各地遵循体育产业发展规律,完善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吸引社会力量投资体育产业,培育多元市场主体,逐步形成社会力量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体育产业格局。
2.实施核心引领,点面结合、重点突破。依据全市体育产业初步形成的集聚态势和地域特色,突出重点,发挥优势,下一步将共同着力打造“三中心”:一是打造红色体育文化研学中心。深入挖掘赣州得天独厚的红色体育文化资源,不断将其与红色旅游资源相融合,着力形成以瑞金、兴国、于都、宁都为中心区域、红色体育旅游资源集中度高的红色体育文化研学中心。以“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爱国主义教育核心内容,以体育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为载体,强力推进浴血瑞京、重走长征路等体验式体育文化产业项目工程建设。加强红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断拓展和丰富红色体育旅游产品,满足省内外日益增长的红色体育文化研学消费需求。支持于都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加快于都省级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建设,高位推动国家体育总局在于都创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帮助引进高水平运动队到于都集训和比赛,扩大赣州和于都知名度。二是打造户外运动赛事中心。充分利用赣州自然山水和人文资源,积极筹划国际、国内大型或有影响力的户外运动项目赛事活动。积极承接国家级、省级、周边省市赛事活动,形成跨区域、跨项目的全民健身竞赛联盟;通过定期的赛事举办活动,持续扩大赣州知名度。通过市场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加强与国内外著名体育经纪公司、体育中介机构的合作,实现办赛形式多样化,赛事运营专业化;加快赛事品牌开发,提升赛事品牌价值。着力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体育赛事,不断提升各类赛事层级,提高办赛水平。发挥赣州历史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节事活动。三是打造休闲体育康养中心。发挥赣州森林资源丰富、天然氧吧、适宜休闲养生的自然优势,推进赣州市休闲体育康养中心工程建设。宣传和扩大崇义阳明山、龙南和全南的九连山、安远的三百山、赣州峰山、大余丫山等风景名胜区的知名度,加快休闲体育康养相关项目建设,着力开拓周边省份体育消费客源市场。积极争取国家体育总局支持,建设崇义国家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和康复基地。推进石城和安远三百山的温泉度假区开发建设和提升工程,吸引更多体育保健、养生爱好者。
3.推动体育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培育运动休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体育培训、体育用品制造等5大产业,建设2-3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单位或基地);打造3-5个具有国内影响的特色品牌赛事,新建或提升、改造8-10个体育特色小镇。强化体医融合,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加快构建与卫生健康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创新科学健身服务指导新模式,组建科学健身宣讲团,深入机关、社区、村镇、学校和企业开展科学健身讲座和指导。协同卫生健康部门,鼓励三甲医院开设运动处方门诊。设立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
4.健全完善体育场馆设施,不断改善群众身边的健身环境。推动建设赣州市全民健身中心,完善业态布局,将全民健身中心打造成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融健身、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大型体育综合体。提升县(市、区)已有全民健身中心功能,推动“公园体育化”改造,用活用足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振兴等政策,实施长征步道及城市体育公园建设工程,打造全民健身新载体。按照“一主五支”长征步道布局,建设“瑞金市—于都县—赣县区—信丰县—大余县—崇义县”主线和“石城县、宁都县、兴国县、会昌县、安远县”支线,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特色品牌。以于都国家青少年后备人才基地为依托,高标准建设江西冰雪训练中心。
5.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夯实体育产业发展基础。广泛开展适合青少年、职工、妇女、老年人、农民、职业人群、残疾人等群体的全民健身活动,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鼓励行业系统、机关单位、各级单项体育社会组织开展年度全民健身活动,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大力推广居家健身模式、普及工间健身制度。大力发展健身走(跑)、自行车、户外、球类、广场舞、工间操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发展冰雪、游泳、射箭、登山、攀岩、马术、垂钓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舞龙舞狮、龙舟、跳绳、毽球等民族传统与本土特色运动项目。持续开展新年登高、全民健身日、“体育·惠民100”主题活动。拟打造世界客家运动会、“新时代·新长征”全民健身系列赛、苏区攀岩邀请赛、城际网球邀请赛、万人徒步大会等具有区域特征、行业特点、影响力大、持续性强的群众性精品赛事。提升优化“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节庆有亮点”全民健身格局,夯实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基础。
6.加大体育人才培养力度,充实优化人才队伍。完善体育人才使用机制,探索建立健全适合体育行业特点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人才评价机制,盘活现有体育人才资源,提高现有体育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加快引进和培养体育管理、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场馆运营等体育人才,重点引进体育事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加大与地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交流合作力度,支持地方高校广泛开展体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体育培训等研究与实践。将体教融合工作纳入县(市、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民生工程考核指标。配齐配足学校体育教师,加大从体育院校招聘专业人才力度,支持退役运动员接受再就业培训,有计划逐年分配体育专业人才到校执教。坚持体育项目进校园,重点推动青少年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的举措落实落地。持续推进体育项目“一县一品”、“一县多品”和特色体育项目发展,抓紧抓好体育后备人才的发掘、培养和输送工作。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体育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关注!希望您今后多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附:市政协提案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
赣州市体育局
2022年4月18日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市政府督查室
联系人及电话:魏洪,0797-840033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