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从“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紧抓科技创新这一战略基点,开辟赣南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五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中国足球彩票关于印发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关于加快我市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赣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4年)》等文件关于时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立足我市时空大数据产业发展需求,围绕打造全国时空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区域性时空大数据产业聚集基地、江西时空大数据应用示范与产业发展高地的目标,促进时空大数据产业高质量、规模化发展,形成时空大数据新发展格局,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赣州下属所有区县。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机遇
一、发展基础与条件
时空大数据产业是指以时空大数据为核心,以终端装备制造、应用平台建设运行、时空信息服务为内容,以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数据密集型计算为特征的新兴高技术产业。赣州市在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数字治理方面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为时空大数据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基础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基础通信网络扎实推进。5G网络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开通5G基站6637个,实现了市、县中心城区、重点工业园区和部分4A级旅游景区连续覆盖。全市4G基站总数3.247万个,实现了全市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大力推动运营商对光纤宽带网络进行升级改造,加快部署千兆宽带网络,提升网络用户覆盖能力,赣州市区和各县中心城区网络覆盖率达100%。500M及以上速率宽带接入用户占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比达4.2%,义务教育学校已全部实现光纤接入。
数据中心建设成效明显。出台大数据中心电价补贴实施办法,建成天翼华为云、国信移动云和赣南数据湖3个市级云计算数据中心,其中赣南数据湖拥有150PB蓝光存储服务能力,是全省最大的光磁一体化数据中心,已取得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DC(Internet Data Center,互联网数据中心)等保三级认证等资质,数据中心具备242个机柜、4万核vCPU、30万GB内存、150PB存储的云计算、光磁存储能力,是江西省最大的数据存储中心。目前已承接蓉江新区智慧城市、市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融合平台及卫府里云上商城等上云项目,为市信创云项目提供IDC服务,并实现了首个数据援赣项目,即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的国家康养服务一体化“主动健康与老龄化科技应对”数据研发平台系统的上云入湖;在生态建设方面,已与9家生态企业签署生态合作、入园协议。此外,由赣州市国投集团子公司负责建设的市云计算数据中心二期项目,2020年2月正式为各市直部门提供政务云服务,已有31家委办局66个业务系统迁移上云,并与数据中心一期协同运营。赣南数据湖和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时空大数据的核心基础设施已完成建设。
产业平台建设持续加强。建设赣州数字经济产业园、纵恒光电产业园、信丰高新技术产业园、5G物联网产业园、启智人工智能产业园、赣州区块链技术产业园、赣州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城、龙南5G智能科技园等一批创新创业平台,积极推动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引进与建设航天计算机建设的江西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基地、中国联通江西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中国移动江西赣州5G实验室、中国电信江西赣州物联网创新中心、江西理工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与中兴通讯、赣州银行合作建设了中部地区首个金融信创联合实验室,积极开展创新课题研究、转化、应用,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发展。建设赣州区块链研究院、赣州市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为我市工业互联网顶层设计、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二)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
工业互联网起步早。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取得新成效,目前两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落户赣州,包括综合二级节点(全省唯一)和服装行业二级节点。截止2021年5月,服装行业二级节点标识解析平台已正式接入企业36家,已注册超过140万个标识编码,解析量达到近百万次;联通综合二级节点荣获了工信部2020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截止6月份,联通综合二级节点已接入30多家企业,已注册29万个标识编码,其中仅赣州就有22万个,正在推进南康家具行业服务平台建设;移动二级节点已完成赣州分平台的开发建设。工业互联网已在我市电子信息、家具、服装、装备制造等多个行业深度融合应用,有力助推我市工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我市有十多家企业工业互联网应用效果良好,其中深联电路、于都南方万年青等5家企业被评为江西省首批“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企业(全省14家),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形成了“5G+工业远程控制”等多个可复制推广的应用场景。众服联工业互联网平台、能源互联网平台、南康家具智联网、稀土产业大数据平台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营。
两化融合继续深化。赣州市已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的企业有24家次,国家贯标试点企业14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49家,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94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2个,市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7个。赣州市已有100家以上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取得一定成效。赣州经开区和章贡区被评为“江西省智能制造基地”,章贡高新区获批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基地,孚能科技、国泰特种化工列为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孚能科技智能制造项目被列为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先后有国机智骏、孚能科技、赢家服装等20个企业项目被评为“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获评数位居全省前列。评选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47个,其中“智能工厂”项目8个,“数字车间”项目16个,“机器换人”项目17个,“高端智能装备示范” 项目6个。
企业上云形成规模。深入开展企业“上云用数赋能”行动,上云企业达到5000家。已培育荧光磁业、九华药业等10余家企业上云标杆。龙南骏亚等三个案例成功入选工信部企业上云典型案例,打破了江西省工业互联网项目没有部级典型成果的历史。赣州特色产业云平台上云企业973家,通用上云企业951家,深度上云企业22家。
(三)数字产业化持续蓬勃发展
区块链创新应用走在前列。建成全省唯一一个区块链技术产业园,发布了全国首个城市级基础链——赣州链,集成了“脐橙链”、“家具链”、“长征链”等多条子链。应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产品可追溯体系,重塑了家具、脐橙等特色产业的“区块链+优选+溯源+电商+信用”一体化商业模式。其中,脐橙链已为7万多家果农和果企提供脐橙溯源服务,使脐橙每公斤销售价格提高1元。
信创产业发展异军突起。成立全省首个信创产业联盟企业达87家,其中落地企业48家,成功签约中国电科云公司,正在推进华诚金锐、启明星辰等信创及信息安全企业落地。2021年全国信创产业技术与应用大会上,我市19家联盟成员企业方案荣获“2020-2021年度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优秀解决方案”奖项,章贡区获评2020-2021年度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优秀实践单位。航天科工706所江西信创基地正申报省级信创适配基地。工信部评价赣州信创产业“走在全国地级市第一方阵”。
(四)数字化治理能力加速提升
数据共享互通能力显著提升。搭建人口、法人、电子证照、地理空间等专题库,汇聚人口数据2322万条、法人数据822万条、地理空间数据103万条、电子证照库数据394万条,政务数据治理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全市46个市直(驻市)单位227个业务系统,已打通44个单位144个系统,市级系统打通率达100%,国、省级系统打通率达45.8%,有力支撑相关部门行业政务应用。赣州坚持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变“老区”思维为“湾区”思维,持续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应用,政务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推进与大湾区电子证照互通互认,实现江西省和广东省身份证、户口簿、结婚证、出生医学证明等高频常用电子证照互通互认,在“赣服通”、“粤省事”上实现查证亮证。推进“一表通享”平台应用。建设“一表通享”基层填报数据平台并上线运行,填报表格共有20个单位46项,累计汇聚数据5356条,有效减轻基层填表负担。
民生智慧应用百花齐放。赣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推进普惠便捷数字经济社会,不断补齐“智慧民生”短板,促进公共服务便捷化以及公共资源均等化,市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推进智慧人社,多部门“强强联合”,推动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创新应用工作,建成“1+1+N”社保卡一卡通赣州模式。推进智慧医疗,远程医疗协作信息平台实现全民健康信息集中管理,覆盖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聚焦便民惠民在线医疗应用,建设“看医生”掌上医疗项目,推出“处方共享”应用,提升市民就医服务体验感。推进智慧旅游,打造“数说赣州、云游赣州”文旅大脑智慧应用品牌,为来赣游客和本地市民畅游赣州提供“吃喝玩乐购”等惠民服务。推进智慧交通,围绕“打基础、重整合、搭框架”建设一中心四系统,构建起全网一体化的互联网+便捷出行服务体系,提升公众出行品质。
(五)时空大数据产业初具规模
赣州市目前已聚集了一批以赣南数据湖、国投信息、憶源科技、科睿特、航天科工706所等企业为主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余家,包括3家省级重点企业和1家省瞪羚企业。在产业化过程中,时空大数据已广泛应用智慧城市、智慧消防、智慧水利、智慧农业、智慧教育、智慧警务、智慧医疗等业务,在政务服务、城市治理、产业发展、民生需求等重点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2021年5月21日,十余家时空大数据相关企业分别与赣州市章贡区人民政府、蓉江新区管委会和数创智联科技园签署了14个项目合作协议,签约金额超100亿,标志着赣州时空大数据产业规模逐步显现。
二、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应用提质增效推进时空大数据产业发展
时空大数据产业加速发展。目前,国内外时空大数据产业已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时空大数据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已明显呈现出了融合新型信息技术的创新趋势和产业精细化智能化的行业趋势。全球时空大数据产业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据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发布的《国际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0)》,截止到2020年,全球时空大数据核心产业(地理信息产业)规模超4392亿美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3.8%。作为全球时空大数据产业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时空大数据产业呈现平稳发展态势。据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0)》,2019年,国内时空大数据核心产业(地理信息产业)规模超6479亿元,较2018年同比增长8.7%。
时空大数据应用持续深化。随着时空数据资源规模日益庞大,时空大数据的建设和发展受到空前重视。目前时空大数据广泛应用在政务服务、政府治理和民生服务等领域。阿里、百度等龙头企业持续深化时空大数据布局和应用创新;百度地图时空大数据为成都等地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重要支撑;浪潮、中科曙光、美林数据等基础技术型企业向医疗、电力、能源等领域进一步下沉专业化服务;字节跳动等行业融合型企业加快时空大数据技术能力建设,深耕传媒、交通等传统领域新型数字业务,加速行业数字化变革。
(二)赣州三大战略利好时空大数据产业发展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为赣州发展时空大数据产业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指明了方向,财政部等发布的《关于延续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公告》为赣州发展时空大数据产业提供税收优惠支持,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支持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为赣州时空大数据产业提供了差异化发展的战略定位,《关于支持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若干政策措施》策应了国家建设大湾区的重大战略,结合赣州地理的优势、人才基础和产业基础,为时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三)优越营商环境助力时空大数据产业发展
对外合作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赣州市坚持主动对接、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其中,基础设施对接取得新进展,开放平台对接实现新突破,产业协作取得新成效,体制机制对接呈现新气象,为时空大数据产业发展拓宽了道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加快融入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双向开放水平;建立稳定的合作交流机制,引进一批粤港澳大湾区龙头企业投资赣州现代产业。
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江西理工大学、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赣南师范大学与赣南科学院等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始终围绕人才培养提质量,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了一批适应和引领各行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其中,每年培养与测绘地理信息、遥感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大专生1000余人,本科生3000余人,硕士研究生600余人,博士研究生50余人。
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对科技型相关企业落地与发展,我市出台了一系列的金融扶持政策,引导银行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设立专项金融产品,培育地方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融入资本市场,推动融资担保公司适当降低准入门槛,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助力区域性科研创新中心建设,保障赣州市科技型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的规范管理和高效运作。
同时,赣州时空大数据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时空大数据产业缺少应用创新体系,产业应用研究、产业服务中心等优质服务公共支撑平台尚未完成布局;二是时空大数据与行业业务深度融合还有较大差距;三是时空大数据产业化政策体系尚未建立,产业化措施、市场发展环境建设还基本上处于起步状态;四是时空大数据产业应用推广工作体系不健全。
“十四五”时期,赣州以更加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应用创新体系,优化时空大数据产业建设布局,推动数据、应用资源集约化和服务化创新,引领赣州时空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与5G、卫星互联网、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高效融合,深度融入行业业务、社会公众智能应用和服务中,推动产业规模快速成长。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以及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的重要讲话精神,瞄准国内外科技前沿,集中优势资源突破时空大数据核心技术,引进培育一批无人机遥感、北斗应用和智能驾驶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时空大数据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系统,推动时空大数据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加强时空大数据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挥时空大数据的创新引擎作用,形成覆盖全市、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时空大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健全时空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加快现代农业、特色旅游、城市治理、生态环境、民生工程等领域的时空大数据普及应用。通过构建“互联互通、泛在普惠、高效多元、智能可靠”的时空大数据产业体系,落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纵深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推动赣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定位
按照综合化、体系化、生态化发展原则,明确“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的发展定位。
全国时空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建设时空大数据综合性应用创新中心,推动产业链、技术链、资金链、人才链和空间链等五链融合,提高赣州时空大数据应用科技创新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立足赣州、辐射全国的具有赣州特色时空大数据产业体系。
区域性时空大数据产业聚集基地。面向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纵深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结合赣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构建区域时空大数据产业应用创新体系、公共服务支撑体系、良好市场环境,聚焦时空大数据产业“建链”,招引龙头“强链”,促进产业链上下联动发展,在赣州形成时空大数据产业集聚,推动时空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应用示范。
江西时空大数据应用示范与产业发展高地。以时空大数据为依托,聚集政务服务、城市治理、产业发展、民生需求,建成一批时空大数据应用示范区和一个北斗智慧应用小镇、孵化和培育一批时空大数据企业,实施一批成效显著、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应用示范,全力打造江西时空大数据应用示范与产业发展高地,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一个城市样板和示范,给赣州树立一个鲜活响亮的城市品牌。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时空大数据产业应用创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管理机制、技术创新体系、产业发展布局、公共服务支撑、产业政策环境的整个时空大数据产业化体系基本完善,时空大数据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在政务服务、城市治理、产业发展、民生需求等重点领域实现智慧服务,结合区域特色开展时空大数据产业布局和集聚,形成具有赣州特色的时空大数据产业应用创新发展新格局,培育出3家以上独角兽企业、50家规模以上企业,时空大数据核心产业产值约350亿元。
——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时空大数据应用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形成支撑时空大数据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协同研发、创新中心、产业基地、投融资等完整体系,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驱动力显著增强,时空大数据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产业集聚达到新高度。时空大数据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培养发展1个五百亿级时空大数据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中小企业集群与龙头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共同集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到2025年,时空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应用示范树立新标杆。时空大数据应用示范能力进一步提升,强化应用创新,实现传统行业与时空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应用,开创时空大数据支撑家具、稀土、脐橙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打造全国性的时空大数据+家具/稀土/脐橙应用示范标杆。
具体的发展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赣州市时空大数据应用与产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序号 |
指标 |
2023年 |
2025年 |
|
产业产值 |
||||
1 |
总产值 |
时空大数据核心产业产值(亿元) |
220 |
350 |
2 |
无人机遥感业 |
无人机零配件生产产值(亿元) |
26.5 |
42 |
3 |
无人机软件平台与服务产值(亿元) |
17.6 |
28 |
|
3 |
北斗应用业 |
北斗零配件生产产值(亿元) |
66 |
105 |
4 |
北斗软件平台与服务产值(亿元) |
37.8 |
60 |
|
5 |
智能驾驶业 |
整车与零配件生产产值(亿元) |
26.5 |
42 |
6 |
智能驾驶平台与服务产值(亿元) |
39.7 |
63 |
|
发展效益 |
||||
7 |
企业与专利 |
独角兽企业数量(家) |
1 |
3 |
8 |
规模企业数量(家) |
30 |
50 |
|
9 |
引进和培育企业数量(家) |
60 |
100 |
|
10 |
专利授权数量(件) |
500 |
1000 |
|
11 |
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件) |
50 |
100 |
|
要素投入 |
||||
12 |
人才与资金 |
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人次) |
10 |
30 |
13 |
产业园区建设投入(亿元) |
120 |
300 |
第三章 空间布局
一、总体布局
按照赣州时空大数据“一核多极”的总体产业布局,在章贡区、蓉江新区和赣州经开区建设时空大数据产业核心区,在赣县区、南康区、信丰县、宁都县、石城县、龙南市等区县建设一批具有当地优势产业特色的时空大数据应用示范区。
图1. 时空大数据产业“一核多极”空间布局
(一)时空大数据产业核心区
集中章贡区的软件、AI(Artificial Intelligent, 人工智能)和信创+网安,蓉江新区的大数据和数字金融,赣州经开区的新能源汽车制造等优势产业和资源,打造一个空间联结、产业联动、功能贯穿的时空大数据产业核心区,加快构建时空大数据产业集聚区。
(二)时空大数据应用示范区
充分发挥时空大数据产业核心区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建设一批时空大数据应用示范区,包括在时空大数据产业核心区建设 “时空大数据+智能商务”、“时空大数据+文化教育”、“时空大数据+智能健康”、“时空大数据+智慧政务”、“时空大数据+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智慧交通”、“时空大数据+公共安全”、“时空大数据+信创网安”、“时空大数据+智慧园区”等应用示范区,在南康区建设“时空大数据+智能物流”、“时空大数据+智能家具”应用示范区,在赣县等地区建设“时空大数据+智能稀土”、“时空大数据+智慧环保”应用示范区,在信丰、龙南县建设“时空大数据+智慧农业”、“时空大数据+公共安全”、“时空大数据+智能稀土”等应用示范区,在瑞金市、于都县、兴国县建设“时空大数据+文化教育”、“时空大数据+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区,在宁都、石城县建设“时空大数据+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区。
二、具体布局
创建“1+1+3”时空大数据产业布局,设立一个时空大数据科技园,建设一个北斗智慧应用小镇,打造无人机遥感、北斗应用、智能驾驶三大产业核心基地。
图2. 赣州市时空大数据产业“1+1+3”具体布局
(一)时空大数据科技园
在蓉江新区,按照“三院、三中心、N公司”的布局,规划建设占地1500亩的时空大数据科技园。三院,即北斗技术应用创新研究院、时空大数据应用创新研究院、智能驾驶应用创新研究院;三中心,即新基建工程技术中心、时空大数据资产中心和数字孪生运营服务中心;N公司,即引进和培育一批时空大数据相关企业。
(二)北斗智慧应用小镇
在蓉江新区规划建设北斗智慧应用小镇。围绕智慧交通示范路,全力打造一个无人驾驶网约车、车路协同互动展示平台,重点建设以数字孪生及时空大数据应用为核心的沉浸式交互体验中心,云集智能驾驶、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商务、文化教育等场景,面向市民推广时空大数据智能示范应用,让市民身临其境体验时空大数据智能新生活,树立时空大数据应用及产业化全国标杆。
(三)三大产业核心基地
依据“1+1+3”的时空大数据产业具体布局,打造无人机遥感、北斗应用和智能驾驶三大产业核心基地。在章贡区和蓉江新区,建设无人机遥感产业核心基地,打造集无人机零部件生产、无人机软件平台与服务、无人机遥感应用示范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地;在章贡区和蓉江新区,建设北斗应用产业核心基地,打造集北斗零配件生产、北斗软件平台与服务、北斗应用示范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地;在章贡区、蓉江新区、赣州经开区建设智能驾驶产业核心基地,打造集整车制造与零配件生产、新能源配套、智能驾驶软件研发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地。
第四章 重点工程与产业
围绕“全国时空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区域性时空大数据产业聚集基地、江西时空大数据应用示范与产业发展高地”的定位,全面提升赣州时空大数据产业的应用创新能力,打造时空大数据应用示范标杆,大力建设时空大数据科技园与北斗智慧应用小镇;重点发展无人机遥感、北斗位置服务、智能驾驶三大产业,完善时空大数据产业链,助推赣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建设时空大数据科技园,构造产业创新引擎
以“三院、三中心、N公司”的产业发展布局,建设时空大数据科技园。重点建设北斗技术应用创新研究院、时空大数据应用创新研究院和智能驾驶应用创新研究院,重点建设新基建工程技术中心、时空大数据资产中心和数字孪生运营服务中心,引进一批知名企业,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和孵化一批本土时空大数据企业,形成时空大数据产业聚集生态圈。构建互联、互协集群式创新产业格局,打造集时空大数据核心技术攻关、产品研发、企业孵化、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科技园,形成独特的“研究-技术-资本-产业”的园区发展模式,构建赣州时空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深化时空大数据的科技创新与应用,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时空大数据科技园。
图3. 时空大数据科技园定位
(一)建设三大应用创新研究院
建设北斗技术应用创新研究院、时空大数据应用创新研究院、智能驾驶应用创新研究院,加大北斗产业、时空大数据和智能制造相关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攻克一批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应用创新核心技术,提高赣州时空大数据应用科技创新竞争力,技术上支撑时空大数据应用创新和产业发展。
1、北斗技术应用创新研究院
汇聚企业与科研院校的科技攻关力量,成立集北斗应用、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关键技术研发、企业孵化与培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北斗技术应用创新研究院。开展北斗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夯实人才培养、人员培训、技术储备等产业发展基础。到2025年,实现赣州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超100亿元,建成时空信息服务覆盖百万级的区域应用节点,提供约30个精品应用解决方案,打造具有区域显示度及影响力的北斗应用服务样板。
构建北斗综合应用创新平台。推动北斗+5G/卫星互联网的泛在融合定位导航在“北斗+位置服务”、“北斗+物联网”、“北斗+AI”的应用;加快促进北斗与移动互联网、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领域的融合创新,形成北斗应用中间件平台,探索泛在信息的精准时空溯源,构建应用创新平台。
推动各行业全面深层次融合应用。结合新基建,深度把北斗技术应用到各类业务系统中,加强北斗标准体系与各行业各领域标准体系的衔接,构建行业北斗应用平台和运行保障机制,推动北斗的融合应用。重点推动北斗在农业农村、文化旅游、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的应用,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自主保障能力。
2、时空大数据应用创新研究院
建设时空大数据应用创新研究院,开展空间信息智能处理关键技术理论研究,聚集时空大数据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品研制、工程产业化,构建智能化的空间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我市在时空大数据核心领域的应用创新能力,有力支撑赣州市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民生服务以及时空大数据产业创新链建设。
时空大数据平台。主要研究多维时空大数据分布式存储管理更新及时空大数据平台关键技术,技术上支撑数字中国、智慧江西、数字赣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遥感图像处理。主要研究天空地多维遥感影像处理算法,为智慧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城市地面沉降和地质灾害监测等提供遥感对地观测服务和技术支撑。
时空大数据分析与挖掘。主要研究时空大数据人工智能统计分析模型和数据清洗、数据挖掘及知识发现算法,为加快传统地理信息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和转型升级提供大数据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撑。
时空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建设赣州市大数据高端智库,开展产业联盟相关活动、众创活动、人才培养和人员培训活动,持续不断地开展时空大数据发展战略研究,向政府提供发展战略咨询服务。
3、智能驾驶应用创新研究院
建设智能驾驶应用创新研究院,聚焦智能驾驶及其控制软件系统开发、自动驾驶车辆定制化改造、高精度定位地图等核心技术研究及应用,搭建交通运输行业在自动驾驶与智慧交通领域要素齐全、周期完整的行业服务和产业发展平台,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机制;围绕智慧交通及智能驾驶前沿技术研发、测试认证、应用和产业推广,搭建交通运输行业技术研发中心、智能商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平台。
驾驶超脑系统和产品研发。重点研发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实现对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决策控制、聚焦的智能驱动,解决RoboTaxi、干线物流和专用车的自动驾驶实际问题。加大力度开发驾驶脑人工智能算法模型、软件和研发车载域控制器,设计各类车辆的智能驾驶完整解决方案,形成拳头产品;着重解决数据、信息的智慧互通利用问题,形成人、车、路、云、网数字闭环产品和智慧交通的核心技术。
智慧交通场景搭建。建设具有国家认监委授权CMA(China Inspection Body and Laboratory Mandatory Approval,中国计量认证)、CAL(China Accredited Laboratory,中国考核合格检验实验室)和CNAS(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资质的智慧道路封闭测试场;部署红绿灯状态感知、红绿灯智慧调控、红绿灯自动提示、故障车预警、信号优先、道路施工提醒、障碍物感知提醒、人行道提醒、减速带提醒、行人碰撞预警、交叉路口碰撞预警、路面积水预警、超速预警、预约停车等数十个场景应用和测试。
(二)构建三大服务中心
1、新基建工程技术中心
汇聚工程和技术方面的人才,搭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高水平的新基建工程技术队伍,支撑数字孪生城市感知节点、物联网感知层、高精度时空基准的搭建,技术上支持新基建方案、产品的设计和设施的安装、施工、调试、 服务、运营、维护和应急,满足时空大数据产业发展对新基建工程技术的需求,打造赣州新基建工程技术服务新品牌。
2、时空大数据资产中心
重点与数据提供方、加工方、交易平台、使用者、监管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建立统一的数据赋权标准、数据类目管理、数据加密规范、数据流通交易安全体系,充分利用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有效实现合法数据流通和非法数据流通的辨识,对时空大数据进行全面管控,通过资源目录多维度、多视角查阅数据资产。充分利用数据智搜、数据地图快速检索数据资产,运用资产重要性评估、资产冗余评估、资产增长评估对数据资产进行诊断,帮助客户掌握数据资产全貌,合理分配存储和计算资源。
3、数字孪生运营服务中心
建设数字孪生运营服务中心,打造基于大屏可视化和城市服务APP(Application,应用)的“城市管理端”和“城市服务端”两端服务。全方位、全场景呈现2D/2.5D/3D等多维运行视图,提供公共服务和政务服务;打造“城市会客厅”,展现城市魅力、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整合城市多源异构数据,建立统一的城市运行体征监测体系,掌握城市综合体征;构建城市综合指挥调度体系和城市预测预警体系,借助IOC(Inversion of Control,控制反转)智能场所和城市应急预案资源,实现城市跨部门应急指挥能力聚合和联动,提高城市重大突发事件指挥能力、处置能力和协同调度能力。
(三)引培一批知名企业
积极招商引资,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通过税收、人才引进及土地使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入具备一定规模或技术特色的北斗时空大数据企业落户产业园,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聚焦北斗应用和时空大数据产业发展,确立以研究院引领产业、科研成果培育产业、基金投资驱动产业、大企业带动产业的发展模式,整合多方优质资源,发展壮大赣州时空大数据产业。重点引进无人机遥感网、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智能驾驶等方向的企业,重点培育北斗时空大数据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通过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推动行业龙头企业上市。
二、打造北斗智慧应用小镇,构建产业展示平台
围绕“江西时空大数据应用示范与产业发展高地”的发展定位,坚持“产、城、人、文”交融的理念,努力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建设产业、科技、文化、旅游、社区五位一体的北斗智慧应用小镇。建设一条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智能交通示范路,以本地新能源汽车为载体,以智能驾驶系统为核心,以北斗导航技术为支撑,打造一个无人驾驶网约车、车路协同示范平台,实现人-车-路-环境数据集成、车车与车路动态实时信息交互、行车路径规划等功能,形成安全、高效和环保的智慧交通示范。融合三维建模、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和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构建以数字孪生及时空大数据应用为核心的沉浸式交互体验中心,重点展示时空大数据+智慧城市、智能驾驶、智慧交通、智能商务、文化教育等综合应用,打造一个时空大数据应用及产业发展示范窗口。
三、打造三大产业核心基地,形成产业集聚高地
(一)无人机遥感产业核心基地
无人机组网运营硬件设备生产。布局无人机组网运营硬件、无人机智能基站、各类型传感器、机载计算模块等设备的组装制造业,积极对接无人机及相关生产制造企业,引入相关制造中心,在章贡区建立无人机组网运营硬件生产基地,建设无人机组网运营硬件相关设备的装配组装生产线,优化无人机遥感上游产业结构。
无人机应用遥感软件平台与服务。重点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无人机遥感网运营平台和服务体系,发展无人机遥感影像处理与应用系统开发等软件研发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本地无人机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等科技企业;充分发挥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大学及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职能,大力推动“产学研”模式的开展,促进赣州无人机遥感软件研发、应用及服务产业的发展。
(二)北斗应用产业核心基地
北斗零配件生产。重点发展天线、板卡、模拟源等北斗应用上游硬件设备组装生产与制造产业,逐步推进赣州市机动车辆及无人机定位设备向北斗定位装置的转换;积极招商引智,大力推动从事北斗综合终端、车载终端、手持终端及指挥型终端等设备组装生产的企业落户赣州,培育和壮大北斗硬件设备组装生产与制造产业队伍,完善赣州北斗上游电子设备生产制造产业结构。
北斗软件平台与服务。大力引进和培育北斗应用基础软件平台研发企业,建立北斗高精度定位数据中心、数字畅行运营服务中心、全国精准定位云图服务中心、全国数字物流服务中心、畅行服务全国呼叫中心等北斗位置服务中心,推动赣州市北斗导航定位服务在智慧出行等方面的应用。
(三)智能驾驶产业核心基地
进一步壮大整车制造与零配件生产。融合北斗导航与定位技术,打造汽车整车组装制造、零部件生产、汽车充电桩生产、车载导航芯片制造等新能源与智能驾驶汽车生产制造相关产业;优化整车制造与零配件生产布局,打造以赣州经开区和章贡区为核心的新能源与智能驾驶汽车生产制造基地。
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配套生产。积极开展换电技术标准引入、换电设备生产、电池银行设立、能源服务等业务;依托国机智骏、孚能等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开展运营车辆换电业务,将赣州打造为“换电运营中国标杆第一城”,建立覆盖智慧平台、能源补给、换电制造的换电产业集群。
重点推动智能驾驶软件研发。依托智能驾驶和高精度定位地图技术,培育智能驾驶软件研发产业,聚焦汽车智能驾驶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实现环境感知、决策控制等功能,解决RoboTaxi(共享无人车)、干线物流和专用车的自动驾驶问题;引进和培育从事智能驾驶、应用软件与车载域控制器研发企业,设计各类车辆的智能驾驶完整解决方案,打造拳头产品。
四、打造一批特色应用示范,树立产业展示标杆
推动无人机遥感、北斗位置服务等时空大数据智能技术与各行业融合创新,在物流、制造、农业、金融、商务、交通、文化教育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时空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推动时空大数据规模化应用,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智能化水平。
(一)时空大数据+智慧城市
构建城市智能化基础设施,发展智能建筑,推动地下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建设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构建多元异构数据融合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绿地、湿地等重要生态要素的全面感知以及对城市复杂系统运行的深度认知;研发构建社区时空大数据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促进社区服务系统与居民智能家庭系统协同;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生命周期智能化。
建设覆盖全市的无人机遥感网体系,充分发挥无人机遥感网网格化、智能化及多用途的优势,实现地理信息的快速更新;通过时空大数据平台实现跨部门共享,依托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常态化的空间基础数据支撑及业务场景应用。
1、智慧政务
开发适于政府服务与决策的时空大数据智能平台,研制面向开放环境的决策引擎,在复杂社会问题研判、政策评估、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重大战略决策方面推广应用。加强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公共需求精准预测,畅通政府与公众的交互渠道。
2、智慧国土
基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及无人机遥感网,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实现高精度、高频次、常态化的基础数据更新,形成自然资源智慧互联“多应用”,实现成果展示发布、时空变化监测、挖掘分析等相关功能,为自然资源智慧管理提供数据及技术支撑。
3、公共安全
促进时空大数据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动构建公共安全“空-地”一体智能化监测预警与控制体系。围绕社会综合治理的迫切需求,研发集成多种探测传感技术、视频图像信息分析识别技术的智能安防产品,建立智能化监测平台。加强对重点公共区域安防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升级,支持有条件的社区或城市开展基于时空大数据智能的公共安防区域示范。
以建筑信息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深度融合地理调查数据及物联网数据,依托无人机遥感网建立一个应急指挥联动平台、夯实一张综合网格、整合一只执法力量,为城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预案、监测、预警、处置、跟踪、追溯、分析等服务,提升城市应急效率与智能化水平。围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重大自然灾害,构建智能化监测预警与综合应对体系。
强化时空大数据对食品安全的保障,围绕食品分类、预警等级、食品安全隐患及评估等,建立智能化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加强时空大数据对自然灾害的有效监测。
4、智慧交通
集成实时公交、轨道交通数据和社会经济活动数据,研究建立营运车辆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的技术体系,研发复杂场景下的多维交通信息综合大数据应用平台,实现智能化交通疏导和综合运行协调指挥,建成覆盖地面、轨道、低空和海上的智慧交通监控、管理和服务系统。
利用时空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依托智慧小镇智能驾驶测试场景,大力推动无人机遥感网、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北斗导航定位地图等技术的应用,深化时空大数据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应用,加快赣州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市场化的步伐。
5、智慧环保
建立涵盖大气、水、土壤等环境领域的智能监控时空大数据平台体系,建成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智能环境监测网络和服务平台,实现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环境要素的实时感知,建立生态环境时空信息“一张图”,构建智慧环保应用示范系统,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评估、生态红线管控、环境事故应急等服务,提高环保移动执法、督察调查业务的便利性,打造智慧环保新模式。
6、智慧水务
以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手段,构建统一数字化基础平台、智慧水务大数据中心、智慧水务管理调度指挥应用平台,实现水务数据智能感知、天空地立体化动态监管与科学决策处理,推动水务建设信息化、自动化、智慧化,实现赣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
(二)时空大数据+智慧林业
构建林业遥感卫星、无人遥感飞机等监测感知的林业“天网”系统,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动态监测和自动预警、全面监测和相互感知;建成“一张网、一平台”的应急感知系统,实现林业管理部门应急感知系统的应急联动,为各级林业部门提供高效、精准的应急服务。真正实现林业一张网、一张图,一站式办事和服务。
(三)时空大数据+智慧农业
研制农业智能传感与控制系统、智能化农业装备、农机田间作业自主系统等。建立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的智慧农业信息遥感监测网络。建立典型农业大数据智能决策分析系统,开展智能农场、智能化植物工厂、智能脐橙、农产品加工智能车间、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等集成应用示范,结合销售时空大数据,为赣南农业提供利润最大化销售策略,扩大赣南农业销售市场,建立农业种植生产与销售全过程一体化监管新模式,提高销售效益。
通过遥感、AI技术,采集农田时空分布数据,搭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时空大数据应用示范系统,集成基本农田审核、补划、执法监察、统计分析等功能,推动时空大数据在耕地红线管控与基本农田违法侵占、“非农化”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提高耕地保护执法监察的智能化水平,有效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四)时空大数据+文化教育
利用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服务,打造重点景区的VR/AR产品,深度融合互联网数据、景区实景影像数据、POI(Point of Interest,感兴趣点)专题数据等,实现景区运游一体化服务、旅游交通市场协同监管、景区集疏运监测预警、旅游交通精准信息服务等功能,提高景区公共安全和旅游服务质量,优化游客旅游体验。
利用时空大数据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开展智能校园建设,推动时空大数据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基于时空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开发智能教育助理,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提供精准推送的教育服务,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定制化。
(五)时空大数据+智能健康
加强群体智能健康管理,突破北斗位置服务、5G、健康时空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研发健康管理可穿戴设备和家庭智能健康检测监测设备,推动健康管理实现从点状监测向连续监测、从短流程管理向长流程管理转变。
建设智能养老社区和机构,构建安全便捷的智能化养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面向老年人与小孩的监测系统,实现实时位置监测、紧急呼救、政务特殊通道、智能出行等功能,为特殊人群关爱提供电子围栏、实时定位及辅助感知等服务,提升特殊人群的生活便利性。
(六)时空大数据+智能物流
利用VR/AR技术建立南康物流园区三维数字模型,深度融合各大物流公司及物流园的业务,建立模块化无人机物流配送在线平台,支撑无人机配送实现扫码、绑定、自动投放、直播、自动返航等功能,提升快递配送效率。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实现智能化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智能物流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提升仓储运营管理水平和效率。完善智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指挥系统、产品质量认证及追溯系统、智能配货调度体系等。
(七)时空大数据+智能家具
依托北斗导航定位、VR/AR、物联网、区块链、时空大数据与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家具智能制造平台,实现原材料溯源、3D产品在线设计、家具3D打印制造、物流全过程监管及市场行情实时分析等功能,提升家具设计生产制造效率,优化产品结构,迎合市场需求,强化家具产业核心竞争力。
(八)时空大数据+智能稀土
基于北斗精准定位、大数据与VR等技术,建立稀土时空大数据应用示范平台,为稀土探测与开采提供基础信息获取、智能巡检、作业管理、开采设施普查、应急救援等功能,提高稀土开采的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为稀土矿场环境保护与恢复提供污染因子监测、环境污染损害评估等服务,提高稀土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九)时空大数据+智能商务
鼓励跨媒体分析与推理、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等新技术在商务领域应用,推广基于时空大数据的新型商务服务与决策系统。建设涵盖地理位置、网络媒体和城市基础数据等跨媒体时空大数据平台,支撑企业开展智能商务。鼓励围绕个人需求、企业管理提供定制化商务智能决策服务。
(十)时空大数据+信创网安
借助已落地信创生态资源,搭建信创云中心,聚焦信创+网安,将符合信创要求作为各类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前置条件,支持江西信息安全产业园发展升级。对照我市信息安全产业链发展目标,构建信息安全“一园六中心”架构,建设信息安全运营中心、态势感知中心、威胁情报中心、应急服务中心、安全防护中心、技术培训中心六大中心。打造国家中部地区信息安全产业高地、全省信创云计算中心,为全省时空大数据应用产业提供安全运营保障。
(十一)时空大数据+智慧园区
重点推进时空大数据相关技术在智慧园区的应用,构建集约共享的数据中心、智能协同的运管中心以及招商宣传中心,推进园区管理发展,提高招商核心竞争力,扩大园区品牌影响力;建设园区企业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网格化管理工程,对园区运营成本、收益、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动态监测与预判,提升园区智能化程度;对园区实行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有机融合政府、园区、企业三方时空信息,赋能园区安全、管理、经营和服务环节,促进产业要素流通,推动产业互联加速发展。
第五章 支撑工程
大力推进包括智能化网络基础设施、时空大数据底座、数据中台与业务中台等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搭建面向不同行业的技术服务平台,着力解决行业痛点,为赣州时空大数据产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图4. 时空大数据产业平台建设
一、数字底座与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赣南数据湖与赣州云计算中心的投产与使用;加快数据集成与共享标准的制定,推动赣州市各政府部门与企业进行数据集成与共享;统筹推进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的建设,组建管理和运营一体化的专业团队,构筑并运维时空大数据应用数字底座;建立赣州CIM (City Information Model,城市信息模型)基础信息平台,打造赣州数字孪生城市。
(一)基础设施建设
在赣州主城区全面提升“百兆到户、千兆到企、百米光接入”的宽带接入能力,推动光纤宽带网络发展;加快5G网络建设,全面提升赣州城乡互联带宽和流量转接能力;扩大全市主城区、县城、中心镇等重要公共区域和重点场所无线局域网覆盖率;大力推动智能传感器、无线射频、高清视频等物联网技术与产品在城市运行管理中的应用,逐步形成遍布全市的物联网传感网络。加快赣南数据湖与赣州云计算中心的后期建设与发展,完善时空数据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二)技术标准建设
建立和完善全市时空数据资源分类、目录编制规范,形成“种类齐全、目录清晰、层次分明、标准统一”的时空数据资源体系;制定时空数据集成与共享标准,研发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建立数据管理、数据质量评价、敏感数据使用等标准,为政府部门和企业实现时空数据采集、共享、交易和捐赠提供技术标准。
(三)数字底座建设
强化数字底座建设,争取获得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数据生产的授权。按照“统一建设,共享使用”的集约化建设模式,整合政务数据和多源异构时空数据,打造“物联、数联、智联”的数字底座;建立三维立体自然资源‘一张图’和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汇聚包括政府部门、科研院校、企业、大众等积累或产生的超100PB的时空数据,完善赣州市时空大数据数字底座,为时空大数据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四)CIM平台建设
做强做大CIM平台,打造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示范平台。集成赣州市各部门与企业的时空数据,依托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及物联网等技术,建立赣州数字孪生城市,形成包含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DaaS(Data as a Service,数据即服务)和SaaS的运营服务模式;汇聚政府、科研院校、企业及大众等力量,通过统一的数据采集、融合及建模标准,打造CIM基础平台,推动“智慧赣州”的建设。
二、时空大数据应用的中台建设
依托赣南数据湖、云计算数据中心等云计算平台,打造面向时空大数据应用与产业发展服务的数据中台与业务中台。
(一)数据中台建设
1、数据维护与标识
完善基础地理时空数据更新机制,利用版本控制模式建立面向数据增加、更新、删除等的数据维护模式,实现数据历史版本可回溯;对地理时空数据、物联网智能感知及互联网数据等,实行时间、空间和属性“三域”标识。
2、时空大数据资产管理
(1)统一数据分类体系。梳理各行业数据层次、类别等信息,构建科学、稳定、实用的分类体系,建立时空大数据目录。(2)数据标准化。基于一致的时空基准,统一各类时空数据的结构与格式。(3)完善数据共享机制。明确数据资源采集与使用的主体及其权责,制定各层级数据开放和共享的安全策略。(4)建立时空大数据引擎。支撑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时空大数据的存储与高效索引,满足高并发、大数据量下的实时性数据调用要求。
(二)业务中台建设
以集中管理、分布式执行的原则,构建时空大数据业务中台。通过制定统一标准和机制,采用工业化、市场化和IT化的手段确定业务规则与流程,提升各组织的协作效率;根据各领域的应用需求,提供数据与功能服务,以服务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或在线应用的形式,打造一个可提供跨部门接口服务、数据挖掘服务及分析应用服务的平台。
三、时空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
由政府部门牵头建立时空大数据公共服务云平台,统一管理时空信息资源,按需提供技术、数据等服务,形成涵盖时空大数据技术、数据共享与交易等的云服务中心,促进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与共享集成,支撑不同行业与部门的时空大数据应用。
(一)技术服务平台
汇聚技术、人才、数据、软硬件基础设施等时空大数据创新资源,紧密对接政府、企业与科研院校等对时空大数据服务需求,构建面向不同类型用户的技术服务分发与交易系统,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时空大数据技术服务。
(二)数据共享平台
加快颁布与实施数据共享政策,构建统一时空基准,集成多源时空数据,发布统一数据共享接口,研发数据分发组件,分级分类提供基础数据服务,打破部门、企业之间的数据壁垒。
(三)数据交易平台
突破地理信息数据共享和交易关键技术,建设数据交易平台。通过数据生产的“众包”(众筹),采用“数据租用”、“流量计费”等商业模式,建立时空大数据交易共享“生态圈”,向大众提供产品齐全、价格公正、交易模式多样化的数据产品。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组织协调
建立健全时空大数据产业发展协调领导机制。以大数据产业管理部门为核心,建立市、县(区)分层分级、上下互联的时空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与协调小组,全面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持续健全保障规划实施的长效机制;强化工作责任考核评估,积极开展对规划指标、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等实施情况的跟踪与监测分析,强化动态管理;建立与省部级相关单位的联合推进机制,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衔接。
成立时空大数据产业发展联盟。按单位职能分工,由相关政府部门牵头,以科研院校为基础,骨干企业为核心,联合珠三角、长三角、北京、武汉等地科研、资本、产业和市场力量,建立时空大数据产业发展联盟,为赣州市时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构建无障碍政企沟通协调渠道。鼓励相关政府部门派出人员或分支机构入驻北斗时空大数据科技园,建立政府与企业间的沟通机制,为产业发展、企业经营等提供高效沟通协调服务。
二、产业配套
大力推动数据共享共融。加快时空数据共享标准的制定,大力推动各政府部门与企业实现时空数据集成与共享;健全行业数据融合标准,为建设时空大数据产业体系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实施保障。
加强时空大数据治理。加强时空大数据管理体系建设,通过标准化、质量探查、清洗、集成等操作进行数据治理,形成完整有效的数据质量管控体系,建立健全时空大数据治理执行方案,持续提升、挖掘时空大数据的应用价值。
建立健全时空大数据市场。明确时空大数据市场权责,建立社会数据引入机制,将社会数据统一纳入到政府数据资源的增值开发利用中,实现政府数据与社会数据的充分融合;建立社会数据交易机制,着力保障信息安全有效及交易合法合规。
扩大北斗时空大数据市场需求。面向赣州市重点部门与行业,组织开展北斗时空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和示范基地建设的宣传推广活动;推进政府与企业深入合作,依托政府应用、重大工程建设等带动扩大北斗时空大数据市场需求;鼓励企业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上的应用,挖掘终端市场需求和消费潜力;加强供应链管理,促进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环节集成,扩大北斗时空大数据市场需求。
三、资本配套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统筹安排市本级信息化和大数据产业发展、科技发展等资金,加大对时空大数据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应用示范的支持;按照“一企一策”方式,重点扶持时空大数据龙头企业;落实时空大数据重点企业和双创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股权激励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以及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的创新激励税收优惠政策。
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依托赣州市、江西省乃至国家级的各类金融机构,构建多元化的融资体系。鼓励银行、证券等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建立面向时空大数据产业的双创金融服务平台,加大信贷等资金投放;鼓励符合条件的时空大数据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时空大数据产业。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时空大数据产业发展。在保障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各类时空大数据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设立面向时空大数据各重点领域的专项子基金,助力时空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及其产业转化。
四、招商引资
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简化现有涉及北斗时空大数据产业的行政审批事项,降低企业注册门槛;采取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着力破除阻碍北斗时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各种政策性壁垒;增强产业政策对北斗时空大数据产业的适应性和实用性,扎实推进并持续创新各项数字经济或时空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时空大数据产业链。完善招商引资政策,遵循“招大引强、强链补链”的原则,积极吸引国内外时空大数据龙头企业落地赣州市,引领北斗时空大数据产业发展;充分吸纳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型企业,完善时空大数据产业链。
五、对接大湾区
强化人才交流合作。加快实施“苏区之光”等人才计划,加强与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合作交流,支持赣州定向从大湾区柔性引才,打造对接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落实创新创业有关政策,引导符合赣州产业发展的人才到赣州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兼职。支持赣州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并推动与大湾区相关机构合作。支持建设国家级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推动与大湾区职业(技工)院校合作交流,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对大湾区优秀高端人才来赣工作,在安家落户、子女教育、社保转移、职称评审、课题申报、职称和执业资格考试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大力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依托赣州毗邻广东省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赣深高铁、京九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道路的作用,以全面融入并协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目标,充分利用赣州市在政策、人力、土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重点打造赣州时空大数据产业承接带。一是积极推动大疆无人机相关设备制造业务、东莞市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北斗芯片与信号接收设备制造业务、比亚迪及华为等企业的计算机与无人驾驶设备制造业务等落户赣州,强化时空大数据上游产业链的发展基础;二是推进大疆、腾讯、华为等企业的无人机应用软件、智能驾驶软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时空大数据基础软件等研发和应用型企业落地赣州,建立相应的研发中心或分公司,增强赣州市时空大数据基础软件与应用软件的研发能力;三是与赣州相关政府部门与企业紧密协作,积极招引珠海欧比特、南方测绘、大疆、华为及腾讯等时空大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及云服务等企业的相关业务部门落户赣州,为赣州生态环境、智慧政务、智慧交通、现代农业等应用提供解决方案,助推赣州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努力将赣州打造成革命老区与大湾区合作样板区、内陆与大湾区双向开放先行区、承接大湾区产业转型创新区,实现跨区域合作高质量发展。
推动时空大数据全产业链对接。紧盯大湾区全球大数据硅谷和国际数据经济创新中心建设,加强与大湾区无人机遥感、北斗应用、智能驾驶的时空大数据产业及科技创新对接,推动时空大数据和赣州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时空大数据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系统,推动时空大数据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加快融入大湾区科创体系。深化赣州与大湾区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展时空大数据重大课题攻关,推进时空大数据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和推广“产业基地+产业基金+创新平台+创新联盟”四位一体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科技服务合作,开展科技金融、成果转化、技术交易、产业孵化等科技服务合作,培育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研发服务机构和企业。
六、人才政策
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积极贯彻落实人才新政“三十条”、补充措施“十八条”及各项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赣州市创新创业,建立以院士为首席科学家,各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为核心,一批研究人员与企业技术研发人员为主干的人才发展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开展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试点;支持校企、院企人才联合培养,鼓励高校、重点科研院所和重点龙头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建立订单制、现代学徒制、研发飞地等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增强联合培养成效,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七、安全保障
推动核心技术突破及应用。围绕服务器芯片、云操作系统、云数据库、中间件、分布式计算与存储、数据流通模型等环节,探索推动数字对象体系架构(DOA:Digital Object Architecture),加强对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支持,鼓励时空大数据企业运用国产IT(Internet Technology,互联网技术)设备、数据中心与云服务。加快研究完善时空大数据汇聚融合的风险识别与防护技术、数据脱敏技术、数据安全合规性评估认证、数据加密保护机制及相关技术监测手段等。各行业加强上云应用的安全防护,保障业务在线安全运行。依托江西省信息安全产业园的平台优势,强化时空大数据安全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提升网络安全风险防范和数据跨境流动监管水平,开展重点行业数据安全定期监督检查,提升电信、互联网、工业等重点领域的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建立大数据安全审计制度。在安全责任单位建立大数据安全审计制度,记录并保存数据分类、采集、清洗、查询及销毁等操作过程,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分析,详细记录数据全生命周期活动,防范数据伪造、泄露或被窃取、篡改、非法使用等风险。
强化数据安全保护战略。从国家安全、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定位时空大数据安全,强化数据战略统筹;制定关键行业、应用领域的关键时空数据和用户信息的跨部门流动监管政策,加大数据安全法的推广,切实保障数据安全法的执行;落实等级保护、安全测评、电子认证、应急管理等基础制度,明确时空大数据安全的保护范围、主体、责任和措施;制定数据应用违规惩戒机制,加强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管理和惩戒力度。
八、创新保障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和权利人维权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赣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并上传江西省乃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明确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主体、责任和措施,制定关于知识产权交易、转让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北斗时空大数据相关知识产权的统筹监管,强化保护力度;制定知识产权奖励及产生的利益分配机制,明确知识产权责任主体。
《关于印发赣州市时空大数据应用及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赣市大数据字〔2021〕30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