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江西省赣州市、吉安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赣州市成为全国第三批全国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
三年匆匆而过,改革开花结果。截至2023年6月末,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575.4亿元,比改革前增长69.21%,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和不良率分别下降了190个基点和77个基点;涉农贷款余额3133.54亿元,比改革前增长39.23%,新增贷款中涉农贷款占比达38.67%;新增上市企业10家,总数排名保持全省第二位。普惠小微贷款新增占比、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占比等指标列全省第一,信贷投放实现“量增、面扩、价降、质优”。
回望改革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三年改革,变化多多,赣州为这场改革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让服务沉下来 “锦上花”变“雪中炭”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三年的普惠金融改革适逢新冠疫情与经济下行叠加影响的三年,“三农”领域、小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群体受影响无疑最大,但这三年金融服务的温度不降反升。截至2023年6月末,涉农贷款比改革前增加了882.92亿元,新增贷款中涉农贷款占比从改革前的27.66%提升到38.67%;普惠小微贷款增加了644.39亿元,新增贷款中普惠小微贷款占比从改革前的16.9%提升到32.85%,普惠小微贷款有余额户数从26万户增加到34.21万户,增加了8.21万户,增量扩面效果显著,信贷资源不断向小微、涉农领域倾斜。
机构下延,服务下沉。三年来,全市新增银行保险机构网点239个,总数1885个,平均每个乡镇6.39个。在全省首创普惠金融社区服务站建设,目前已在全市建成78个社区服务站;建立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1123个、助农取款服务点3229个,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站点。推动县域普惠金融服务中心优化升级,在南康等10个县(市、区)建成集政策宣传、信贷撮合、信贷增信、信用服务、咨询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部分县级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进行了提档升级,促成贷款投放50.88亿元,支持小微市场主体2655户。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成效得到江西省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并进行了专题调研考察,相关经验做法正在全省推广。
乡村振兴,金融助力。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全市金融机构持续提升政治站位,积极践行金融责任,不断优化金融供给,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金融“活水”。在全国首创“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产品,政府出资10亿元设立风险缓释基金,按照1∶8的比例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截至2023年6月末,全市累计发放“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贷款资金127.2亿元,惠及农户9.74万户。同时,赣州市还创新推出以“整村担保”为核心的“乡村振兴贷”,发放贷款9.53亿元。而这样的助力,赣州金融工具箱中还包括财政惠农信贷通、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农业巨灾保险、防返贫保、农产品价格(气候)指数保险等100余种金融产品。
助企纾困,激发活力。为让小微企业在疫情的寒冬中感受普惠金融温度,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稳企纾困工作的指导意见》《银行业保险业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若干措施》等文件,推出增供给、强帮扶、降成本、优服务的政策措施,围绕“六稳”“六保”,开展“一十百千行动”“金融专家服务团”“小微企业首贷提升工程”“赣州金融日”等专项行动,着力提升普惠金融覆盖率。截至2023年6月末,全市累计投放再贷款110.8亿元,办理符合要求再贴现52亿元。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运用,发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激励资金1.12亿元,向普惠小微企业扩大贷款发放56.2亿元。同时,通过产品创新激发活力,坚持“一行一品”“一县一品”,围绕“1+5+N”产业集群中的中小微企业金融需求促产品创新。“家具贷”“服装贷”“政采贷”“保险+期货”“家具保险共保模式”等100余种普惠型金融产品创新推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获得感不断增强。
让效率提起来 “面对面”变“数字化”
“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为使数字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赣州掀起了一股普惠金融数字化变革浪潮。
积极打造赣州特色平台。在市普惠金改办统筹部署下,依托银联“云闪付”开发了“赣州智慧金融”平台,搭建起政银企三方信息对接共享的“线上桥梁”,开发了特色产品——“乡村振兴贷”,切实提高企业及个人融资和银行获客的便利性。截至2023年6月末,平台已累计归集了17.98万户企业信息、4.8万户农户融资需求信息,完成融资对接4.9万笔,累计授信148.8亿元。打造“虔金e站”平台,通过平台开展红色金融学习、普惠金融宣教、普惠金融产品推介等六大方面服务100余项内容,推动了金融服务社区阵地化、常态化。
用好用活国家、省级平台。一是用好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信易贷”平台)。在全国平台基础上,对接赣州市33个部门共160余项重点领域信用数据,注册企业14万家、入驻银行55家,发布贷款产品93种。二是用活省级“赣金普惠”(赣州分站)平台。辖内机构利用平台开发“流水贷”等线上信用贷款产品,支持发放企业贷款14923笔219.39亿元。此外,赣州市还以“信用赣州”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广“农村经营户信用信息联网核查系统”,累计归集农业农村、社保等10个大类、56个数据种类、584个数据项,共计1480.4万余条涉农政务信用信息,数据种类、质量均居全省之首。
机构平台百花齐放。辖内金融机构在用好用活政府搭建的数字化平台基础上,持续增加科技投入,实现数字化转型。建设银行赣州市分行与赣州市果业发展中心共建推出的“橙心橙意”综合服务平台,创新推出“赣南脐橙贷”产品。截至2023年6月末,“赣南脐橙贷”累计授信8.81亿元,共计贷款户数3751户,累计放贷8.34亿元。“赣南脐橙贷”已经成为建行总行的贷款品牌,并获评全国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优秀案例。此外,其他机构的“医保贷”“惠享e贷”“科创e贷”“银税贷”“百福小微易贷”“扫码贷”均有不俗的表现,科技的力量推动普惠金融走向方便快捷。
通过数字赋能,赣州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改革期间,开发线上产品76款,群众金融服务可得性大大增强;信贷审批时间从改革前平均9.88天缩减到5.1天,金融服务效率大大提升。
让生态优起来 “独角戏”变“双重奏”
长期以来,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两者“各自为政”,在各自领域上演“独角戏”。因此,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高质量融合发展,是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所需。
高位谋划推融合。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激励机制政策融合。先后印发《赣州市发展绿色金融的若干措施》《关于运用再贴现工具支持绿色票据发展的通知》等文件,将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纳入考核及奖励范畴。二是运用政策工具,推动“双碳”政策稳步落地。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推动赣州市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投放额居全省第一。
标准先行推融合。与第三方机构开展了“赣州市绿色普惠金融标准”的研究和编制,在立足赣州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发展现状,借鉴江西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经反复论证和征求意见,编制完成了《赣州市绿色普惠金融标准》和《赣州市绿色普惠金融支持项目目录》,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绿色普惠金融产品创新,赣州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进入了加速期。
瞄准重点推融合。紧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经营主体等普惠主体,在绿色农业、绿色制造、绿色能源和绿色服务等领域重点发力。融合支持绿色农业生产,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推动全市普惠型绿色农业贷款、普惠型绿色制造贷款、绿色普惠能源贷款、普惠型绿色服务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39.3%、76.7%、78.2%和96.51%。
让队伍强起来 “两张皮”变“一盘棋”
部分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常出现党建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尴尬,有的甚至背离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需要在改革试验中推进党建引领普惠金融业务发展。
党建引领业务发展如何破题?赣州从制度建设着手,出台了《赣州市地方法人银行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融合试点工作方案》和《赣州市地方法人银行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深度融合考核评价方案》,推动全市22家地方法人银行重点围绕制度、人员、决策、业务、监督、考核六个融合,使地方法人银行从顶层确立普惠金融意识,形成普惠金融自觉,在支农支小、服务实体、乡村振兴方面形成独特优势。
坚持党的领导,治理架构得以优化。截至2023年6月末,辖内法人银行均完成了党建入章,治理结构从传统“三会一层”逐步向“党委核心领导,股东会明确方针,董事会战略决策,监事会依法监督,管理层全权经营”的“一核三会一层”体系过渡,实现了党委把方向与董事会决策重大事项相结合、纪委党内监督与监事会业务监督相结合,党委“间接”影响与高管层“自主”经营相结合,党委领导核心和现代公司治理双重优势得以发挥。
发挥党的引领作用,党建品牌优势渐显。辖内法人机构创建各类“党建+”业务品牌296余个,比试点前新增18个,尝试普惠金融、绿色信贷业务产品达52种。采取“1+N”结对形式,与单位、协会、社区、村委会等开展联建共建,截至6月末,累计开展联建共建1205次。派出党员驻村担任红色金融服务员,构建“红色金融驿站”等,推动金融服务下沉乡村。
压实党管风险责任,风险防控取得实效。开展融合试点以来,辖内22家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累计处置不良贷款超过40亿元;截至2023年6月末,全市农商银行不良贷款率较全省平均水平低1.02个百分点;法人银行机构资本净额、一级资本净额分别同比增加10.24%、10.88%;平均资本充足率同比提高0.54个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实际计提同比提高8.38%。辖内22家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最新一期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均在5级以上,继续保持无高风险金融机构。
把机制建起来 “单兵战”变“组合拳”
普惠金融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延伸,不是金融部门的“单兵战”,是需要多部门的参与和各种政策融合推动、综合施策的“组合拳”。
搭建多形式的政府增信支持体系。持续做优做强“四大基金”,助推产业发展。一是设立规模12.25亿元的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银行信贷资金,累计发放各类政府增信产品1420.72亿元,惠及市场主体18.1万户次。二是整合市县担保基金,做强赣州市融资担保集团,为小微、“三农”企业降低成本3810.22万元。三是全市还贷周转金规模9.56亿元,全省最多,累计发放还贷周转金432.51亿元,服务企业7764户次。四是设立百亿元规模的产业基金,支持“1+5+N”产业发展,子基金达25只,规模178.16亿元。
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体系。一是严防金融风险。我市深入贯彻关于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常态化防范非法集资风险,牢牢守住风险底线。二是推进“信用赣州”建设。在全市范围内有序推进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企业和信用园区等五类信用主体建设,形成了以“党建+信用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赣州普惠金改典型经验模式。三是打牢金融素养根基。打造全省首个国家级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国盛证券投教基地”,开展“百千万”金融培训近30期、受众达20万人次。此外,还积极开展“普惠金融 建功有我”暖春行行动、“金融专家服务团”等活动,广泛宣传金融政策、摸排金融需求,帮助市场主体提升金融素养,提高金融工具运用能力。
拓宽多渠道的融资体系。紧紧围绕我市“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和“1+5+N”产业布局,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工作体系,通过推出扶持政策和问题协调会等措施,集中协调解决重点企业上市难题,大力推动企业上市,辐射带动上下游小微企业发展。三年来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10家,截至目前,全市上市企业达19家,在全省设区市位列第一。推动1187家小微、涉农企业在省股交中心挂牌展示,发行私募可转债61笔、融资51亿元。发行绿色债、疫情防控债、境外债、乡村振兴定向融资工具等特色创新债券650亿元,发行品种在全省最全。全市企业通过债券、股票、股权等方式实现直接融资超2000亿元,不断夯实上市企业在产业链中的“链主”地位,助力工业倍增升级。
相关文章